(四)宝气亭
宝气亭,在市城区西北滨江处。为纪念丰城剑气“上彻于天”的典故而建。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元丰四年(1081)由分宁赴泰和途中,经过丰城作《宝气亭》诗云:“丰城邑岩岩,水种六万户。石堤眠长虹,辍棹日沉雾。令君政有声,新亭延客步。泪落世父碑,心倾文饶赋。忆昔两神兵,埋狱思武库。寒光射汉津,两贤纡一顾。张公圻中台,木拱孔章墓。不能使儿戏,岁晚龙蛇去。空余寒泉泓,因雨长蛙跗。铅刀藏宝室,万世同此度。”题咏的对象即是此亭。
唐永微二年(651)县治迁于今址后,即筑堤以保县城安全。清同治《丰城县志·河集》有“唐永徽间,始迁县治,即筑堤由张家埠至宝气亭、阳灵观、周四十余里”的记载。宋乾道九年(1173)闰一月十一日,著名诗人范成大经过丰城,他在《骖鸾录》中写道:“过丰城县,小舣宝气亭”。由此可见,建在江边最大名胜古迹的宝气亭,是文人雅士过往旅客必登之所。亭中原有唐代宰相李德裕(字文饶)在开成元年(836)夏,南谪途经丰城时所作的《剑池赋并序》石碑,以及宋代天圣八年(1030)新堤建成后,黄痒(字世父)的堤记,即是黄庭坚诗中所说的:“泪落世父碑,心倾文饶赋”。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因居民失火,宝气亭被烧毁。很快又为县令唐容“因旧址而得新之工,间数月,而亭成规模,轮焕宏阔伟丽。”并靖陆渐写了篇《宝气亭记》,与诗人陆游在丰城写的《丰城剑赋》相映成辉。《宝气亭记》中曰:“宝气亭独据县津,以为观瞻怀企之所,实一邑之胜概也。”
元至元年间(1264—1294),宝气亭改建为剑江驿楼,成为驿舍与纪念物合二为一的建筑。大德年间(1297—1307),富州(丰城升为州)州尹刘秉懿将宝气亭修缮一新,正式定名为剑江驿楼。不少著名人物登临宝气亭楼,如元代学者吴澄《剑江驿楼》诗云:“人生南北几驿亭,相过岂复能忘情”等句。这些诗人们怀古叹今的吟咏之所。明代以后,宝气亭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分离出剑江驿。明万历十一年(1583),署县事陶以诗(名世安)建宝楼于文明门城上,为课文之所。时丰城许多著名诗人都喜欢在宝气楼结社赋诗,仅在万历年间《剑江倡和诗》集中,就有徐即登、雷映、邱士毅等人,多次在宝气楼雅集诗作15篇。他们在此或赏“平沙雁写落木瘦,万山翠林斜阳明”;或吟“野航凌浩淼,平楚问青葱”。到清代乾隆年间时,宝气亭仍有厅、堂三间、有廊、鼓楼三间、厅左有丞舍三间,楼悬“宝气弥津”匾额。到清末后,宝气亭渐废于兵火,如唐钟毓、陆如照等诗人的《访宝气亭》、《宝气亭怀古》中,尚能追忆“指点斜阳楼,低徊古驿岐”等伤感的诗句。
(五)龙涵瀑布
龙涵瀑布,在市域南部希望乡境玉华山景区西北面。这里森林茂密,空气清新,竹木覆盖密度最高的地方。从上岩村穿过竹海云波到山中盆地的港里社山邹家,远远便可听到湍急流水声。只见一条神龙小溪百转千回,从峡谷中奔涌而来。
溪上游是一组层层叠叠,构成大小2—3米高的小型瀑布群,从山谷溪流斜刺里冲出丛林,激起万朵浪花,可听到巨大的轰鸣声。再出回路转,一条象洁白的白练出现在人的眼中,这就是长期秘在灵境不为人知的龙涵瀑布。
龙涵瀑布共分两级:下边的大龙涵瀑,落差近20米;上面为小龙涵瀑布,高度近10米。瀑水从小潭转暂喷泻而出,形成大瀑布和一泓碧潭。深潭面积200多平方米,象一块翠玉镶嵌在深山之中,供游客赏览。
关于龙涵瀑布,还有一个动人故事。传说很早以前,龙溪下游石枧村有户姓刘的儿子,名叫“小伢仔”,在一回天旱年的一天,睡梦在龙溪上游砍柴时,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跳到小伢仔口中落肚,变成一条龙,潜入深潭。从此,还遇干旱年,他便直冲云霄,呼风唤雨,恩泽百姓。这个故事至今仍在民间传颂。
(六)九曲十八间
九曲十八间,位于丰城市南部40公里的希望大窝村路旁,系一神秘的天然岩洞,洞内曲折环纡,大小似间,故名“九曲十八间”。其外形奇特,内涵神秘。千百年来,许多英雄好汉,文人墨客,都以不曾亲历其境,观赏其奇丽风姿,而入洞探索其妙。
洞口有一块大方巨石,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清晰可见,刚劲有力。绕过石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连片高低不齐,迂回曲绕,连串贯缀,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石室,共十八个洞,象门户、象亭台、象桥孔、象庭院、象关卡、鬼斧神工,天生地造,形状奇特。洞里深不可见底,暗不见光,只听到水声叮咚,身边凉风习习,似“水府洞天”。
传说,在洞里深处还藏有十八把金交椅。但洞深莫测,无人探视究境。当地人流传着一首民谣:“十八间、十八间,进间好比过五关。里边藏有金交椅,只等英雄闯过关”。至今尚未有人进入洞底探究。两年前有一位姓肖的勇士,带了绳子下去探这个大洞,结果放下了两百多米长绳子还不见底,只得收手还回上来了。因而十八间仍被蒙上一种神密的色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