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食饼筒,喉咙都在咽口水,好久没吃了,想念那个特有的味道。
食饼筒是浙江台州特有的汉族传统小吃,节日食俗。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锡饼(麦饼、食饼筒)的风俗。食饼筒,又名五虎擒羊,顾名思义就是把各种美味佳肴用纸样薄的麦焦皮(也有用米浆烙的米筒)包成筒状,里面包有许多菜,例如:胡萝卜、肉丝、芹菜等可口鲜美的菜,它又俗称“麦焦”,也有称麦饼筒和锡饼的。做食饼筒可繁可简,全看自己的喜好。但最关键的就是必须要有卷食物的面皮,并且面皮的质量非常的讲究,它要既薄又韧,如果韧性不够,一包上东西就容易破掉,如果皮太厚,吃起来直接影响口感。如今则好了,市上有现成的食饼皮子供应,省却了许多麻烦。外来人可能不懂得怎么吃,特别是在招待客人时,他对这个吃法很好奇,一上来就跃跃欲试,拿起皮子就咬,惹得哄堂大笑。待主人手把手地教会他如何放菜,如何卷吃,他便边咂酒边品尝食饼筒,口颊生香。里面的馅一般来说,米粉干、蛋丝、红烧肉、豆腐干炒韭菜、洋葱炒肉或蒜芯、卷心菜,绿豆芽,其他的,只要合乎自己的口味,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以拿来当作食饼筒的馅。把皮子平摊在桌面,用筷子把自己喜欢吃的小菜,一样又一样地挟来放在皮子上,然后卷成直径5公分的圆筒状,卷一筒吃一筒,一般的可吃两三筒,多者可吃四五筒。台州端午节吃食饼筒究竟从哪一年开始是很难考证的了。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锡饼(麦饼、食饼筒)的风俗。早期称之为“拭饼”,拭饼是“先制成粉浆,再在平底锅中拭匀烙熟”,这种麦饼的做法是用面粉加水拌成面粉浆,摊拭饼时,主妇拈一团又软又韧的面粉浆放在底部加热的平底鏊盘上,或顺时针或逆时针拭匀上一圈即成,手艺好的摊成的拭饼不但皮薄、匀而无洞眼,且外周“滴括周圆”。也有人将拭饼写做“锡饼”,认为这种饼薄如锡箔,故谓“锡饼”;还有人写作“食饼”或“席饼”的。据一篇文章中考证,吃春饼这一习俗可追溯到晋,但兴于唐朝。《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陆游也有诗句“春日春盘节物新”。元代出现用薄饼卷馅后再用油炸食用的记载。钟叔河先生写过《长沙的春卷》,称吃春卷是长沙的一种民俗。金门地区则将这种食物称为“七饼”(让人想到麻将中的“七饼”),还有一个有关其来历的传说故事。据记载,皖南地区人民也在立夏时节做苎麻饼吃,当地有一种野生植物------苎麻,用苎麻叶捣成泥,掺进糯米粉中做成饼,蒸熟食之,作为“立夏”前后的节令食品,在当地民间有“立夏吃苦饼,热天不中暑”的谚语。 网上还可查到越南也有春卷。 不知为什么,台州人习惯在立夏这天吃锡饼,这一天也叫做“疰夏”(也有写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则写作“蛀夏”),有俗谚曰:“疰夏呒麦饼,白落(碌)做世人。”意谓立夏这天没有麦饼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见锡饼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叶泽诚先生收集的临海节俗竹枝词有一首《疰夏(立夏节)》这样写道:“食饼筒筒像卷(此处一字为上“竹”下“品”),豆芽小菜炒麸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过今年重几斤。”其次是端午节时吃麦饼,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端午这天各家各户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锡饼居多,虽然谚语有“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节时更多些。有关台州端午吃麦饼的题咏,我所见到的有近代温岭名医赵立民先生的《好事近》一词曾提及:“端节又来临,喜气弥漫墟落。炉灶香腾麦饼,冒炊烟椽角。”(下阕略) 如今人们多用液化气了,“炉灶香腾麦饼,冒炊烟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难以看到了,住在城里的人也很少亲手做麦饼了。清道光进士黄壶舟先生,曾担任宗文书院的首任山长,在他的诗集《听松小隐诗钞》中也写到麦饼:“春秋佳日固潇洒,暑中小住宁非佳。邻翁小馈饼卷麦,作者写的不一定是端午,但从诗中可看出那时也习惯在暑天吃麦饼的。
台州不单单只有食饼筒呢,还有好多好多好吃的。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so_what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73279809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