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也称黄婆、黄母,名佚。宋末元初人,生于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市闵行区龙华乡东湾村)。黄道婆出身贫苦,受封建家庭压迫,遂流落崖州(今海南省崖县一带)30余年。崖州是黎族人民生活聚居的地方,当地盛产棉花,其纺织技术远胜江南。由于长年生活崖州,黄氏从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 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黄道婆乘海舶回归故里,向乡民推广植棉,传授棉纺织技术。同时对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等工具进行改革。她把去棉籽的踏车改为手摇轧棉的"搅车"。弹花原用1尺5寸长的竹弓线弦,改用四五尺装绳弦的大弹弓,用弹椎敲击绳弦,强劲有力,所弹棉花松散洁净。乌泥泾一带原来使用手摇单锭纺车,三四人纺出的纱仅供一架织布机之需,黄道婆参考丝和麻的纺车构造,把纺棉车改造成脚踏三锭式,使纺线速度大为加快。黄道婆还总结出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花"的织布技术,使普通的棉布呈现出美丽的图案花纹。经黄道婆改革后的棉纺织工具,使制棉手续从轧料到织布有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操作规程。这种改良的纺织工具,后来推广到上海乃至江南各地。当时,具有江南特色的乌泥泾被可与"崖州被"媲美。由于乌泥泾棉布销行日广,使农家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大为改善。纺织业也因而在古代上海各业中独占鳌头。
黄道婆逝世后,里人为其择地营葬并建祠。为了更好地纪念黄母,上海市有关单位于90年代初,以上海植物园里的黄道婆纪念堂为中心,拓地为先棉圃,还筑了仰黄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