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靖远,活跃着一批闻名陇上的文化人物,为地域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当地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兴盛。这里介绍当时绘画界比较有影响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是贾仙舟和王遇文。
贾仙舟,名维汉,1900年出生于靖远县乌兰乡。青年时赴北平求学,主攻人物画像,兼习诗词创作,尤为擅长写词,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其诗词作品立意清新,朴实自然,对近代词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华民国14年(1925年),贾仙舟应聘在甘肃省公署任职,后又受聘于甘肃师范学校担任教师,讲授美术课程。民国19年(1930年),任静宁县县长。抗日战争时期,在甘肃省财政厅供职,与当代名人于右任、庐冀野等来往甚密,常切磋诗词书画技艺,互有唱酬,著有《滴珠楼词学》,书中内容分为词学、词集、词韵三大部分,格调新颖清丽,不拘泥于古。民国35年(1946年),在兰州出版发行专著《滴珠楼词学》,于右任为其题写书名,另著有《滴珠楼词稿》多卷留存后世。其后,终因生计所迫,穷困潦倒,奔波无定,于1946年在银川病逝,客死他乡,奇志未酬,令人惋惜。
贾仙舟是陇上闻名的词人,对词学有独到的见解,以为中国的古词赋“言其功能,可记事论理,咏物感怀,凡人事之一切抒情达意,皆可应用。乃其湮没无闻者,盖因历来论者,神乎其说,以为阳春白雪,调高难和,只有宗匠可以胜任,拒常人于百仞宫墙之外,无从一窥堂奥”。因而主张作词既要继承传统,按谱填词,剪裁就范,起承接合,也要注重整篇结构,立意求新,语句顺达,不必刻意雕琢,做到“作”词与“填”词相辅相承、文情并茂、寓意深厚。使词学走出自古以来阳春白雪、附庸风雅的窠臼,面向大众人物,贴近生活现实,不拘泥于陈式旧规,朴实感人,通俗易懂。其一生留存在世的诗词中,大多为慷慨爱国之作,热情奔放,亲切感人,处处洋溢着真挚的爱国情怀和杀敌灭寇的决心。
王遇文,字其白,1904年出生在靖远县平堡乡。甘肃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考入北平洪达学校,又入华北学院美术系攻读深造,师从齐白石、胡佩衡等名家,擅长青山绿水及人物、虎、鸡、狮等,大作辉耀宫墙,陇上留有其名。
王遇文曾在靖远敷文小学、武威师范、兰州中学等校任教。后随武维洲任宁夏同心县政府秘书兼科长、皋兰县三青团书记长、省党部干事等。业余潜心于绘画研究,曾在五泉山举办个人画展,名噪金城,深得范振绪赏识。
1949年10月返回家乡,自修中医,兼事家耕,供职平堡、四龙卫生所,为白银区卫生协会会员。1959年,参与范振绪主笔、甘肃名画家联合制作的《红军长征图卷——甘肃段》(岷山腊子口至六盘山长卷)大型绘画长卷的创作活动,团结合作,尽心竭力,该大型画作副本现存省博物馆,系甘肃名画中的经典之作。同年创作《平堡远景》想象画一幅,其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对未来充满希望,堪称绝妙,而且画中所描绘的平堡黄河桥、学校等个人想象之景物,后来大多变成现实。1964年王遇文逝世。
王遇文画作一时享誉京城,陇原闻名,多被民间珍藏。已故教育名人刘衷先生曾经撰有一联:“醉墨轩中入堂奥,白石门下耀宫墙”,这是对王遇文的最好赞誉。
附贾仙舟词作四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