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通真岩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隋代、原为铜石岩、德惠寺。通真岩又名“刘三妹歌台”,相传唐景隆年间,广西贵县刘三姐与祖父自广西传歌至此,得道升仙,故此地又叫“通真岩”,岩内至今仍有当年传歌台和刘三姐祖父的陵墓,宋真宗御赐“通真”二字;有宋理学家周敦颐等题词。观岩壁上保存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广东转运使祖无择题名、广东转运副使许彦先题诗及明清文人的摩岩石刻20题。在通真岩旁边的小岩洞里,有一个很像妇女乳房的岩石,千百年来,不停地滴下泉水,当地人叫“地母之乳”,意为大地母亲的乳汁。据传有人用来了擦眼睛,有明目之效。
附近景点
玉溪三洞
玉溪三洞景区位于阳春市西北部,距市区约70公里,省道s369线绕景区而过。该景区既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又是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溪三洞景区由漠阳江上游的甘婪河水穿透三座石山溶蚀而成,全长3公里多,均可坐船游览,由二洞乘船往上游。第二洞长约330米,河水清澈流璧,水中多生长鲤鱼。洞中景物丰富,尤以“三变石”为趣, 诗人张永枚曰:“远似渔翁钓清流,近如狮子滚绣球,忽变犀牛望明月,一石三景迷轻舟”。第一洞顶的“皇冠”石,酷似皇冠,游人在船上随即可拍摄一幅头戴皇冠的照片。 第一洞长400米,上面有一层旱洞,水面距洞顶48米,该洞以“金盏叠泉”最为壮观――一个个金色石盏满载清澈的泉水逐层下溢。诗人韦丘赞道:“串玉溪穿三洞天,柔情碧水石能言,声声燕语留归客,举桨犹疑落桨难。”在玉溪二洞下游的1公里处,还有玉溪第三洞,洞长约500米,既可坐船游玩,又可登岩赏景,洞中景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坐船慢游其中,如穿梭在山水画廊,颇有桃源之趣.
凌霄岩
位于阳春北部的河朗镇,周围十几座秀丽的山峰环绕,山间是平整的秧田和农舍,一条小河蜿蜒流过,在高大的凌霄岩前并没有止步,而是穿山而过,向北流到了邻县云浮。在与另一条名叫玉溪的河水汇合后,又返回河朗,从此一直向南,一百八十公里之后,进入南中国海。 凌霄岩的外貌与其他相邻的山峰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是随着河水走进山洞,再爬上三十多米高的一个陡坡,你就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熔岩世界。凌霄岩的溶洞从地下暗河的河面算起,有177米高,全洞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一条纵贯全洞的暗河,这条河发源在阳春境内,流过山洞后便进入了另一个县境。阳春和邻县的乡民,来来往往都要从这条暗河上通过。溶洞的第二层是一个有60米高的熔岩大厅,19根巨大的石笋、石柱矗立在大厅周围,这些石柱,有的如高达数十米的“罗汉松”,有的像层层叠叠的“蘑菇山”,更有银光闪烁的“玉柱琼台”,现在,这个大厅被命名为凌霄大殿,是凌霄岩溶洞的核心部分.
达摩祖师像
最近,阳春市春湾镇通真岩发现摩崖岩画一幅,经考证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此画描绘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然,大耳环,身披僧服。锡杖倚肩,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系着的一只鞋,禅意盎然。只履刻意细描,头部及衣着淡彩。线条简括飘逸,气势非凡。画像下端于光绪年间被凿去一块,纵35厘米,横95厘米。
通真岩洞口位于一座石灰岩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两个洞口,洞内可容百人。两个洞口之间是一块横数米、高数丈的岩壁,画像位于岩壁中线。向下1米处,横着一个宽可容行人的石级,是个天然的供台。岩壁最上端是一堵飘出数米的悬崖,由悬崖、岩壁、供台构成天然龛笼的模样。供台南向,相连着一幅约30M2宽阔的石质地面,这是解放后被拆毁古佛堂的遗址。古佛堂是禅寺主要的建筑物,寺名叫德慧禅寺,为隋代已有古禅寺。
通真岩原名铜石岩,相传唐代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今阳春春湾这个地方,岩内现遗有刘三姐传歌的歌台。史载,由于刘三姐的歌才和声名影响,宋真宗曾赠“通真”御书,后来铜石岩由此便更名为通真岩。御书藏在刘三姐曾作过居室的一个岩洞内,这个岩洞又称御书室。北宋以来,大理学家、《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等一大批墨客文人,在通真岩留下了丰富的石刻留题。1989年,通真岩以摩崖石刻列入广东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一方石刻是北宋广南东路转运副使许彦先于熙宁十年(1077年)游岩题诗,诗有四句:“壁倚乾宁碣,龛笼大业僧,七年驰使路,两蹑石阶层”。诗的意思是说,他任广东转运副使这七年间,两次游览通真岩,曾读到唐代乾宁年间(894-898年)的一方碑记,又见到隋代大业年间(605-618年)己有的梵僧供像,这两件文物在两次游岩中印象至深。许彦先这时在佛堂看到的供像,也许就是这幅达摩祖师像。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是印度释迦牟尼所传二十八祖的最后一祖,又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历三年渡海,于梁普通八年(527年)在广州登岸,初居华林寺,驻锡光孝寺,在岭南曾居留过一段时间。后经广州刺史表奏被梁武帝迎见,达摩因与梁武帝语不契机,于是渡江北上北魏国,在嵩山少林寺传禅九年,圆寂后葬于熊耳山,在其圆寂同一年,将衣碎传给二祖慧可。相传,出使西域的北魏大臣宋云后来在回国途经葱岭时,遇见达摩祖师,禅杖上挑着一只鞋。问他何去,达摩说:“回归西天”。宋云回到中原后,知道达摩早已去世下葬了。群臣不信,于是打开达摩坟墓,发现棺材里只有一只鞋。阳春通真岩摩崖岩画里“只履西归”的典故出于这个故事。
传世的达摩画像多为宋代以下的作品。现存最早一幅“达摩六祖师像”藏于日本京都高山寺,为宋代作品。现存嵩山少林寺一块石碑,纵86.5公分,横69.5公分,阴刻线画达摩祖师像,为金代作品。至于古代摩崖岩画达摩像仍属罕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