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塔位于芜湖市无为县城北郊西河之畔,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僧登公开建,是安徽省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黄金塔为阿拉伯风格的堡垒形建筑,实际为12个等边形砖塔,因为四围涂有一层金粉而得名。
据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学家的现场勘察,黄金塔是安徽省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清道光《无为州志》记载:“在太平乡汰水南有古塔一座,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僧登公开建,明洪武间僧惟了募修。”历史上,号称“十里三黄金,凤凰赶麒麟”指的是黄金塔所在地“黄金闸,黄金庵,黄金城”和“凤凰”与“麒麟”二山,黄金塔以“黄金”命名其缘由也在于此。而西河在历史上叫汰水,汰水东出黄金闸,是贯穿无为县南北交通的一条主要河流。北宋早期,无为县境内佛教兴盛,僧侣众多,遂在汰水边辟地建寺,名南汰寺。后又在寺中建塔,形成规模宏大的佛寺建筑群。宋代诗人会鼎曾写作《南汰寺》七律一首,描写寺院的盛况:
玲珑台殿拥松荫,净地真诚地布金。
风细落花轻着砌,春深鸟啼乱穿林。
烹茶灶小竹烟湿,洗钵池荒塔影沉。
香雾氤氲云盖结,梵声齐震海潮音。
根据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学家的勘察鉴定,黄金塔建于宋咸平元年即公元998年,为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
北宋早期,无为县境内佛教兴盛,僧侣众多,遂在汰水边(现西河)辟地建寺,称南汰寺,后又在寺中建塔,即黄金塔,形成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但由于时代变迁,战争毁坏,南汰寺与黄金塔也迭经动乱,从兴到衰,后只剩下一个古塔。
明清以来,曾先后于洪武、隆庆、万历、康熙、乾隆等年间整修,才使得古塔安然无恙。
清末至建国以后,由于年久失修,塔体下层砖石剥落,塔的损毁开裂,草木丛生。
“文革”期间,幸得当地群众保护,才免遭劫难。
1981年,省政府公布黄金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巨款对该塔进行全面的测绘、整修,现黄金塔已燃然一新,成为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和旅游景观。
古塔传说
一种说法是:它是由著名匠人鲁班和他的两个徒弟共同修建的。说好比赛,看谁先完工,当鲁班造到第八层的时候,正得意。可是,他抬起头看看那边的黄金塔——已经建到第十层快封顶了,这位大师当时起了小心眼,觉得徒弟不应该胜过师傅,就飞起一斧,扔了过去,把“黄金塔”的顶给削了,所以呀,到现在此塔到现在也没有顶,没顶的“黄金塔”却在他的顶上长出棵小树。大概是鸟儿衔来的树种。
还有种传说,是很早的时候听老人们说的:与宋代名将孟良、焦赞有关——太平盛世,黄帝颁旨,派他们去监造这两座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