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风景秀丽的地方。今天,我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我深深眷恋的地方。
我的家乡--山东泰安,它位于山东中部,是一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境内的泰山的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它也是一座文化历史名城,5000多年前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接下来,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境内的一些较著名的景点,供大家参考。
岱庙
在泰安市内、泰山南麓。祀“东岳泰山神”而得名。为历代帝王封禅泰山,举行大典之地。史载“秦既作畤”,“汉亦起宫”,唐代增修,宋代扩建,至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三楹”,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增修。以主殿天贶殿为中轴,回廊环绕,钟鼓楼左右相对,前有仁安门、配天门,后有寝宫三;左为汉柏院(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所植)、东御座(旧时皇帝祭祀时的起居之所),右有唐槐院、道舍院。雉堞周匝,四隅起角楼,面积9.65万平方米。碑碣林立,著名的有秦二世泰山石刻,汉张迁碑、衡方碑,晋任城太守之妻孙夫人碑及唐神宝寺碑。
泰山
在山东中部、京沪铁路东侧,绵亘济南、泰安、长清等市县间。古称岱山,又称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为我国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之一。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在泰安市北,海拔1532.8米,次于华山和恒山,居五岳第三位。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据传夏、商、周三代即有72个君主来此祷祠,自秦始皇以下始见记载。汉武帝赞叹曰:“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杜甫《望岳》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天门
在泰山山腰。清代建有中天门石坊,为登山之半途,也是东西两路登山会合点。旁有巨石,斑纹似虎,名伏虎石,有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澄篆刻“虎”字。
南天门
为登泰山盘道尽处。门建于蒙古中统五年(1264年),门上建阁,名“摩空”,门额镌“南天门”三字。此处距极顶仅1公里。《泰山图志》云:“磴道盘空,一关独启,而朝天有路矣。”
碧霞元君祠
在泰山极顶南面。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今名。在泰山极顶南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建,明清均有增修,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山门内正殿5间,殿内正中供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铜像。东西配殿各3间,铁瓦覆顶,内供送生、眼光二神铜像,配殿南有御碑亭2座,东西分立。院中香亭,亦称万岁楼,楼两侧立明代铜碑,一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泰山天仙金阙”碑,一为天启五年(1625年)“泰山灵佑宫”碑。这组高山建筑范铜铸铁,玲珑精巧,国内罕见。
大汶口遗址
在泰安市大汶口村南。大汶口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南片在宁阳县堡头村西,北片在泰安县卫驾庄东。1959年首次发现,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与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1974、1977、1978年,先后进行多次发掘。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摩制骨器,而骨针摩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就是我简单向大家介绍的我家乡境内的几处风景名胜,希望大家来这里做客,相信你会爱上这个美丽的小城。好客的泰安人民欢迎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