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抬佛

家乡区县: 温州市龙湾区

州民间风俗由来已久,且保留完善,极具艺术观赏及人文研究价值,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都应该重视并且去保留这些珍贵的遗产。比如说抬佛,对祭台、祭品的摆放,祭文的写法及读法,迎佛队伍的顺序等,都是有讲究的,尤其是涉及一些忌讳事项时更是口口相传的,不过现在也有一部分的丢失了。我家那里抬佛基本上在七月的时候,肯能跟一些地方不同。抬佛那天,民众会将神像抬出庙宇,按一定的线路巡游,每到一处,当地民众都会备上香案祭拜、读祭文,连旁边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有好些人家都是半夜起来准备祭品的,随着收人的增加,祭品也是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一些家里有小孩还在的,祭品祭完后都会给他们留一些要他们吃,只为保佑他们。

而这一切的起源可能来至于下垟街吧!

“抬佛”,城里人叫“迎佛”,是下垟街民间的一种迎神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日,下垟街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上元节迎神俗。届时,城里人投亲访友、成群结队到下垟街来,一睹迎神盛况。于是,整个下垟街贵客盈门,喜气洋洋,沉浸在欢乐的节日里。客人中除了城里人,更多的是来自永嘉场其他近邻各地方的,也不乏上河乡(泛指梧田、三溪一带地方)和乐清、瑞安、平阳的。殷实的上户人家,因为“富贵深山有远亲”而宾客满座,酒肉款待,搞得轰轰烈烈,气派非凡;一般农户人家,只能招徕近亲挚友,以支撑门庭,应付台面。合地耆老多穿上长衫,春风满面地为佛事前后奔忙。终年劳碌于田间地头的青壮汉子,多穿上自纺自织、自裁自缝的粗布新衣、布纳新鞋,扬眉吐气地走上街头,投入到观节的人群中来。尤其乐坏了幼小稚童,他们打扮得花花绿绿,兴高采烈的,或牵着母亲的衣角,钻入人群;或尽情地嬉戏打斗,追逐玩耍……整个下垟街洋溢着祥和的节日气氛。

下垟街“抬佛”始于何时,暂无文献可考。但据《高原张氏宗谱第十二卷艺文谱》载,张氏榕林房默臣翁的《忆罗东十七景》词中《海城灯市》篇有如下描述:“永兴俗于上元节迎神,前后凡七八夜,凡十几社,社各崇其神,神各张灯百余,每夜灯盛时至万余,少亦数千,贯鱼衢市……”默臣翁此文著于清顺治辛丑年(1661),距今已有350年,可知当时上元节(正月十五日)已有颇具规模的迎神节活动。另外,从迎神的固定线路来看,南至沙园、七甲,北至范公桥,穿永兴堡南、北门而过而不为城堡所囿,好像与永兴堡毫无关联,则我们推测迎神成俗在前、永兴筑堡在后(永兴堡筑于1558年)。最近,我拜读了蔡榆的《寻迹东瓯王庙》一文,其中写道:“浙南民间正月‘抬佛’或叫‘迎神’的民俗活动……会在正月十四、十五日举行类似活动,但更多的是与祭祀东瓯王神有关。这两天下午或夜间,民众会将神像抬出庙宇,按一定的线路巡游,每到一处,当地民众都会备上香案祭拜、读祭文。而始于明成化十三年(1478)的东瓯王(俗称地主爷,为迎神俗中的六尊神像之一——引者注)巡游习俗,是在每年三月初八日,城区百姓会抬着东瓯王塑像巡游街市,祈福祛祸,以保平安……。”可知此俗当始于530年前的明成化十三年应被采信。至建国二年(1950),随着最后一次迎神活动的结束,延续了470多年的上元节迎神俗就被中止,成为历史的回忆。去年(2010),永兴街道乐一村(已非原来“迎神”的社)又恢复了中断60年的此习俗,于农历正月初六初七两天,举行声势浩大的“玄坛爷”迎神活动。但其举办的日期,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己非旧貌,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其中插入了诸多现代歌舞的元素与高科技的手段。

说起坐佛的新居,那是安座于人们住家的中堂,一年一换地方,绝不几年连坐。选择的地方则是很有讲究,首先要宽敞,一般选七间(指旧式一幢共七间的房屋)或九间的中堂,且座前道坦要开阔,出入路要畅通,宜于举办迎神活动。凡符合条件的户主,向社众提出申请,由社内绅士耆宿们商量决定,如果不能敲定的,抓阄落实。坐进佛爷的这一年中,其中堂要非常禁净,不准农具、家什从中堂拿进拿出,更不准粪桶、尿盘等秽物经过案前。

节后,下垟街五社都要演上几日几夜的社戏,邀请下垟街范围内的大宫小庙神灵都前来观赏(此俗一直沿续至今),以共保地方太平。据老辈说,下垟街五社对戏班的要求特别挑剔,诸如:舞台上小姐上楼走几步,下楼也得走几步之类的细节;如果有误,被抓住把柄,立即就有被掀台板,罚戏之类的风波;使之即时下不来台。观众中不乏戏迷、在行者。因此,凡是到下垟街演戏的戏班,都得把最拿手的剧目拿出来,配上齐整老到的演员阵营;而演员也特别认真,唯恐被抓住辫子。戏班如果在下垟街五社都能经受住考验,则竖起大拇指,称得上温州五县响当当的戏班,即可名声远扬,身价倍增,立即走红。所以,大的戏班都喜欢到下垟街五社承接,接受挑战。

憧憬宝贝98(2014-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