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塬社火
包括罗汉洞、泾明一带,以“武社火”为主,兼有小曲演唱。武社火较多地保留了古代迎神赛会的传统。两只牌灯便是照明工具。在昏暗的灯光下,演员穿武将服饰,化装成特定的人物脸谱,手持兵器等,在锣鼓声中起舞打斗。有的人物在上下场时,均伴随一把焰火,以示腾云驾雾,渲染气氛。其表演内容多为“封神”、“三国”及隋唐故事等。
白天表演的社火有高跷、亭子、车社火、马社火等。这些都是或扭或舞不唱。高跷,装扮内容大都是历史人物故事。高跷在南北二塬、泾河川都很盛行。亭子又叫“芯子”。有“抬芯子”、“?芯子”。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把抬芯子变成了“车芯子”,即由人抬改为拖拉机汽车拉。亭子的装扮以巧妙、惊险、艳丽为上乘。其内容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也有现代题材的工农商学兵等等。“?芯子”是城关土窝子村的传统节目。它是专门打制的一个铁背心,一根铁杆从一只袖筒内伸出,高过头顶,上面站一两个小孩装扮而成。县城社火中还有“高抬芯子”和“单杆桥”。高抬芯子即为踩高跷的四人抬着的芯子。单杆桥是由四个踩高跷的人抬一根柔软的轿杆,上坐一丑角,随桥杆有节奏的上下闪烁,以惊险滑稽为乐。
车社火、马社火,即在车上或马上装扮的社火。多在农村集镇就地表演。社火中的秧歌、腰鼓、霸王鞭等节目都是近年从外地传入的一些娱乐形式。解放前县城还有一种由河南籍商人自办的“狮舞”,俗称“耍狮子”。这种“狮舞”在平地上耍时与其他社火中的狮舞相仿,不同的是把长条凳以井字形一个个垒起,边垒边耍,下边的人往上扔,上面的“狮子”用嘴接,一直垒到10余米高,十分惊险。在整个演出过程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观众无不叫绝。在达到预定高度后,狮子又边耍边把板凳一个个扔下来,又在平地翻腾滚爬。
甘肃泾川“完颜部落”寻踪完颜村沉寂了800多年,2004年才向世人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完颜部落”。这里的村民执著地守护着一座神秘莫测的古墓……
大金国在阿城建国,然后统治北方,入主中原,女真人也随之走向中原,遍布北方。
如今全国各地仍有很多女真后裔,他们有的已经改姓,有的仍以女真皇族完颜为姓,但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根在金源。在2006年第四届金源文化节开幕之际,女真后裔从四面八方汇集阿城祭祖寻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