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是我国的名茶之乡,这里的万亩茶海是为我国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有造型独特的酒店“天下第一壶”,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这里还有即将投入使用的中国最大的绿茶交易中心“中国茶城”。
在这里,田间、山头,处处是茶,就连石雕的缝隙中,都会冒出一支绿芽。出了贵阳,沿着新开通不足2个月的高速公路,一路穿行在峰岚叠嶂、青山翠谷之间。2个半小时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涯网友们,到达了湄潭县。
贵州第一大河乌江乌江水系中的一条支流湄江河,流过湄潭县的8个乡镇。关于湄潭和湄江河,有很多历史悠远的民间传说,但在当地人看来,这些故事远不及湄潭的茶文化和浙大西迁的故事更动人。
我们先是参观了有着近60年历史,至今仍在运转的永兴老茶厂,以及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万亩茶海,然后我们来到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田家村。
说起我们午餐的那个农家乐“十谢感恩饭庄”,老板兼厨师谭世才,可是鼎鼎有名,2011年的北京电视台春晚,谭世才代表当地茶农,登上了“小崔说事”。
吃罢午饭,我们观看了由当地农民组织表演的原汁原味的花鼓戏“十谢共产党”,而谭世才就是作者之一。
看到这里,我和各位读者都会以为,这是当地的一种政绩表演,但在后来的行程中,我慢慢地体会到,原来这里的人民,是真心感到幸福,真心热爱这片土地,并且真心想让所有的人都认识他们所热爱的湄潭。
资料显示,湄潭居民以汉族为主,但置县时间并不算长,始于明洪武初年,到了明万历年间,这里便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文庙。
我们到达湄潭的第二天,阴雨绵绵,这一天,为我们做导游和讲解的是湄潭县旅游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洪湄,这可是湄潭县旅游系统的二把手啊。这位已近中年的女干部,站在雨中,不打伞,连续讲解了半个多小时,然后冒着雨,带我们参观了文庙等浙大西迁的校址。
被称作“小张局长”的张洪湄,对这段历史的细致讲解,让我产生了浓厚兴趣。
抗战期间,时局艰难,举国高校西迁,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几度迁移,历经艰辛,当时的湄潭县长严溥泉是留英博士(这位县长是迄今为止湄潭县长中学历最高的一位),他听说后,主动致信竺可桢,愿意接纳浙大,并介绍湄潭民风淳朴、气候宜人。就此,浙江大学在湄潭办学七年。
在红九军团司令部的旧址天主教堂内,有着浙大西迁的历史展,我留意到一些文字和图片,显示当地士绅百姓对浙大师生表示了极大的善意和热忱,纷纷腾出最好的居屋给原来的客人。我还发现,几乎湄潭县当时最好的建筑物都留有浙大的痕迹。
文军东征,于我们,只是一段历史,而于湄潭,却似乎是一种飞升。在张洪湄看来,由于浙大西迁湄潭这7年的时间,湄潭文风大盛,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做过老师的她,介绍说:这些年贵州青少年失学现象严重,而唯独湄潭,再贫困的家庭,也会尽最大的努力送孩子读书。
由于她的介绍,之后我的关注点,开始从山水风光、茶海风情转向了那些村民,我发现,“小张局长”没有浮夸,湄潭人各个知礼仪,重诗书:沿街农户家门前都贴着当地书法家张湖嘉,也就是湄潭县旅游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为他们写的,具有各家特色的木刻楹联;招待我们这些远来的“贵客”时,出动的居然是县文联的负责人。
田间地头上,农夫农妇们大大方方地与我们说笑,让我们拍照,摆出瓜果吃食请我们品尝,便是村头稚龄女童,见了生人,也自然而然地不亢不卑,活泼可爱中娇憨羞涩,让人看了不由爱煞。
我看到,田间有斯文清俊的学生仔,帮着父亲背整筐的玉米;我看到,收辣椒的普通农夫穿着“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化衫;我还看到,用南瓜叶子刷洗锅碗的农家大妈,骄傲地告诉我,她的女儿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从那一个个幼童、少年、农人、还有公务人员身上,我看到了湄潭的锦绣未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