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暠(351—417),字玄盛,小字长生。十六国时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传说他是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的第十六世孙。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伐羌族于素昌道。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他的儿子伯考前王奔丧,葬于东川,子孙因为家。世代为西州右姓。李暠的父亲李昶幼时就很有名气,但是却英年早逝,去世时李暠尚未出生。李暠虽幼年丧父,但从小学习刻苦,勤奋努力,博览群书,又熟读兵书,练习武艺,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坚毅果敢的人。李暠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后凉吕光政权统治时期,政治昏暗,一天,他与好友郭瑀、宋繇等人聚会,擅长观测天象的太史令郭瑀对宋繇说:“你当位极人臣,李暠则有国土之分。现在天下大乱,正是英雄崛起的时候。”
公元397年,段业起兵反抗后凉政权,自称凉州牧,人名孟敏为沙州刺史,李暠为效谷县令。公元400年,孟敏去世,李暠受敦煌当地老百姓的拥戴,被推举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这时,段业在凉州自称北凉王,李暠受到节制。北凉右卫将军敦煌人索嗣与李暠原来是很好的朋友,李暠出任太守后,他心生嫉妒,向段业进谗言。于是段业任命索嗣为敦煌太守,并让他率领五百骑兵赶赴敦煌上任,取代李暠。索嗣的军队到达离敦煌二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并派人报信给李暠,让李暠出城迎接。李暠正要出城相迎,被敦煌效谷县县令张邈、宋繇等人劝阻,他们说:“现在吕氏政权衰微,段业暗弱,正是英雄豪杰大展身手的时候。”并劝李暠出兵讨伐索嗣,割据敦煌。李暠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派遣宋繇前王索嗣营中刺探军情,最终出兵打败了索嗣。索嗣战败后被段业杀害。自此,李暠开始在敦煌大张旗鼓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势力,最初统辖敦煌、凉兴二郡,不久又得到晋昌太守唐瑶的支持,将势力扩展到晋昌、酒泉、健康、祁连等郡,正式建立西凉政权,年号为庚子,定都敦煌,统有河西走廊的西部地区。
李暠建立西凉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生产、生活的措施,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你敦煌建立了县、乡、里三级行政管理机构,实行严密的编户制度,鼓励农业生产,使敦煌地区显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在敦煌城内为他的父亲建立先王庙;修建恭德殿、靖恭堂、嘉纳堂、谦德堂。李暠不仅自己通涉经史,撰写了几十篇文采甚佳的文章,而且还在敦煌设立官学,招收学生五百人,极大地推动了敦煌儒学教育的发展。李暠在敦煌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敦煌不仅成为当时河西走廊的政治中心,也成为中原文化在河西地权传播的基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