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镇于唐朝建制,至今有8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78平方公里,辖111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东临县城,西依黄河,南联济青高速公路,北靠浮桥和惠青黄河公路大桥,省道庆淄路贯穿南北,广青路横跨东西。青城镇原为县城驻地,故有“高青第二县城”之美誉。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青城商贸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础。建国前,青城就有很多群众从事造纸、酿酒、榨油、土纺织、打铁以及日用品经营等行业,收入颇丰。据有关资料介绍,1919年,青城有布店7家,杂货铺25家,而当时的高苑,也就是现在的高城仅有1家杂货铺。40年代的时候,青城的油坊有9家,年产油10多万公斤;从事毛头纸生产销售的有300多户,1948年,在青城北门里路东成立纸业推进社,生产的毛头纸,被用于印刷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建国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青城的商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50年代初,青城产的毛头纸远销到济南、天津、杭州、温州地区,是陶瓷印花、油漆雨伞的主要原料(1970年,纸业社迁至田镇,后来扩建改造为现在的青苑纸业公司)。现在,以佰亿家电购物城、永昌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各种商业店铺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各种日常用品和生产资料都能买到。青城大集是青城商贸文化的典型代表。自古就流传着“北庆云南淄川,青城大集赶三天”和“舍了大宴席,舍不了青城集”等俗语。青城大集由来已久,市场活跃,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分菜市、水果市、粮食市、布匹市、服装市、木头市、建材市、牲口市等十多个专业市场,上市人数一般在1.5—2万人,日成交额在60万元以上。
商业贸易的繁盛促进了青城饮食业的发展。青城群众在建国前主要经营的食品主要以面食为主等,经营的店铺和摊点比现在的田镇、高城都要多。即使在日军占领期间,青城还有两家经营蒸包、面条的的饭铺,而且是全县仅存的两家。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城的饮食业发展很快,小吃种类繁多,有肉食、面食、凉食、热食,每一类的花样也很齐全,并各有各的特色。比较典型的要数“八大名小吃”。
1:青城镇八大名小吃之一段家鸡
系祖传手艺,分“粉皮炖鸡”和“段氏肴鸡”两种。经营者为西北街街村一段姓人家,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这里主要介绍肴鸡的工艺。原料是农家小笨公鸡。煮鸡时,把按一定比例组合的草果、砂仁、白扣、桂皮等二十几种珍贵香料放入锅内老汤中,配以适量食盐、甜酱和酱油,文火细烧而成。晾干后,进行真空包装,放入精美包装盒,是馈赠亲朋好友之佳品。其特点是色鲜形美、酥而不腻、醇香可口。“段氏肴鸡”是2005年潍坊国际风筝节指定食品。
2:青城镇八大名小吃之二赵家面
赵家面系祖传手艺。经营者为东街村一赵姓人家,至今已有100年多年历史,逢青城大集销售。用小麦、大豆、玉米、小米等杂粮面和面,手工擀制,手工切成面条状。煮面时用大铁锅,熟后放上大骨头汤、麻汁、蒜泥、芫荽、胡萝卜末等佐料,风味独特。
3:青城镇八大名小吃之三王家饼
经营者为游家村一王姓人家,有10多年历史。和面时加入食盐、花椒面等,擀成圆状,放在平底鏊子上,用柴火烘烤到一定火候,即可食用。除作为主食外,还有两种吃法。“焖饼”:把饼切成细丝状,放入铁勺中油炝后,加入汤汁、酱油焖煮至一定火候,放入香油、芫荽等即可食用;“烩饼”:把饼切成细丝状,加入豆芽、西红柿块进行爆炒,后加入芫荽,即可食用。
4:青城镇八大名小吃之四水煎包子
水煎包子是一种大众食品。准备好原料(面、馅)后,用皮包上馅成小蒸包形,倒立摆放在刷匀油的平底鏊子上,淋上食油,盖上盖煎一会儿,再倒入白面汤(即清水内兑入少许面粉搅成的汤),再盖住煎焖,使之变成蒸汽传热焖熟,再淋上食油,待底部呈焦黄色时,用铲将四周与鏊底分离,然后即可食用。特点是:底色金黄,焦脆,浓香可口,色味俱佳。夏天时若就着冰镇啤酒食用,则口感更佳。
5:青城镇八大名小吃之五吊炉烧饼
吊炉烧饼,又名抓髻子烧饼、牛舌头烧饼、鞋底烧饼、扁担烧饼。早年起源于青城北门外崔振永家。制作方法:将发酵好的面加入少许碱面揉透,再压成饼,抹上香油、麻汁、盐,卷成条,表面沾水,洒上芝麻,切成方块,拉成约25厘米,两头厚、中间薄形状,放入铛锅内,用木柴火炙烤而成。特点是外焦里酥、香脆可口。2005年4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山东风情栏目中以《山东人创造的名吃令人向往》为题对吊炉烧饼进行了介绍;2006年6月6日,央视国际网站国家地理频道在《山东名吃》一文中又对吊炉烧饼进行了介绍。2008年,美加齐鲁同乡会“思乡怀旧宴”菜谱面食类,吊炉烧饼有幸被列入其中;当时是这样介绍的:“主料为面粉,配料有芝麻、麻汁、花椒、盐。上灶为反扣的铁锅,下灶为盘好的铛锅。俺把饼放在铛锅中,用上下灶中的木炭火烘烤,外酥里焦。这也是朱建华的最爱,他白嘴吃,一气能呛上七个。”
6:青城镇八大名小吃之六王记肴肉
系祖传手艺,距今有50多年历史。制作时选用上等的猪头下货,清洗3—5遍,严格按照祖传配方添加花椒、八角、生姜、大葱等调料,用铁质大锅煮至一定火候(不盖锅盖)。出锅后的王记肴肉嫩烂香透,味道醇厚,用刀切开层次分明,肥瘦有致,内外红润,让人垂涎欲滴。
7:青城镇八大名小吃之七郭老三油条
关于油条的来历,有一段传说。相传在南宋时,人们对卖国贼秦桧恨之入骨,在京城有个丁姓小食贩,把面团做成人形,入油锅炸之,取名油炸桧。
郭老三油条因店主人姓郭排行老三而得名。距今有30多年历史,是当地老少皆宜、妇幼喜食的大众化传统早点食品。其所用的原料主要是优质高筋面粉和上等食用油,外加白矾和碱面。其成品的特点是:外酥嫩内松软,色泽金黄,咸香适口。食用时就着豆浆、大葱(或蒜瓣)和腌萝卜条,令人回味无穷。将其风干后,切成小块,拌上碎黄瓜、麻汁、蒜泥,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8:青城镇八大名小吃之八桥北豆腐脑
因经营地点在一座大桥北面而得名,经营者为一王姓人家。桥北豆腐脑在制作过程中采用清纯甘冽的黄河地下水,用传统的石膏工艺制作,具有鲜、滑、嫩之特点。食用时配上酱油、麻汁、香油、辣椒油、芫荽、大骨头汤等十几种佐料,具有色鲜味美,入口即化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上班族的青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