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嘉陵江上游,西汉水之滨。小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鞠躬尽瘁的蜀相诸葛亮,一生戎马的抗金名将吴麟,还有红四方面军廖汉生部都曾在这里留下过光辉的足迹和动人的传说。 康县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在康县北部的豆坪乡一带流传着群众吹唢呐的习俗。几百年来,康县唢呐从官府的盛大庆典和民间的婚丧嫁娶中走来,悠悠唢呐声中既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离合。
渊源
唢呐属吹奏乐器,在当今各类文艺演出中经常上演,有着独特的音乐表演特征,具有较强技巧性和感染力。唢呐又称“琐奈”、“苏尔奈”,属簧管乐器。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唢呐”为波斯称谓的音译。金元时传入中国,后经沿袭改制,造型不一,管口有铁制、铜制、木制三种,管身为木制,常见者有八孔,声音宏厚刚健、典雅纯正,有长短大小之别,小的俗称“嘀呐子”,是管乐器中的主要乐器,民间唢呐艺人为乐师。旧时官府举行盛大庆典,官员出行仪仗都要吹唢呐奏乐。民间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及其他礼仪场合。
康县文化局苟局长告诉记者,唢呐在康县有悠久的吹奏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明代初期,境内就有了唢呐,当时有一个豆坪人去庆阳谋生,回家时学得一手唢呐吹奏技艺,成为康县第一个唢呐传人。从此以后,唢呐渐渐成为康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康县北部的唢呐吹奏是由庆阳传入,而康县南部的唢呐吹奏是由陕西、川北传入,因而,康县境内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吹奏形式和曲调,康县豆坪乡的唢呐声音宏亮,节奏明快,曲调丰富,地方特色浓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内容
康县唢呐有许多曲牌,其中流行最广的就有一百多个。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推进,康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人,辗转全县广大乡村征集曲牌和曲目,将流行较广、脍炙人口的曲目编印入选《康县民歌》专辑,有效保存了这一珍贵的民间乐曲资料。唢呐在民间具有鲜明的主题意味,奏乐时演奏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确定曲目,也可按指定曲目吹奏,喜庆的有《开财门》、《大开门》、《八仙上寿》、《全家福》等;悲苦的有《哭长城》、《哭五更》、《吊孝》等。苟局长告诉记者,唢呐吹奏自明代传入康县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广泛。在康县境内各乡镇村庄,每逢红白(喜丧)事都有吹奏唢呐的习俗。二是内容丰富。喜丧各有专门的曲子,吹奏形式也有独奏、合奏等各种形式。三是技巧性强。技巧主要在于把握换气,吸气换气运用自如,讲究嘴不离器声不断,可连吹几十个曲调。四是感染力强。喜庆场面中吹奏的曲子,使人听了顿感神清爽快,气氛热烈。在悲苦的场面上吹奏的曲调哀婉、伤感,使人听了如泣如诉,肝肠寸断。
有研究者认为,豆坪唢呐是康县特有的地域音乐文化,有较高的研究、保护价值,将“豆坪唢呐”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对延续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和唢呐技艺都有十分特别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现状
在康县二十一个乡镇中,几乎村村都有吹奏唢呐这一习俗。每个乡镇都有唢呐吹奏艺人,还常年参与吹奏活动。豆坪唢呐属吹奏乐器,在当今各类文艺演出和农村红白喜事中,常常演奏,有着独特的音乐表演特征,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和感染力。“挖掘、抢救保护康县豆坪唢呐,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护、继承这一民间音乐的演奏形式和吹奏技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康县文化局苟局长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豆坪唢呐虽然做了许多发掘保护工作,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以往康县豆坪唢呐,每逢当地红白喜事都有人吹奏。而且经排练再加工,经常搬上舞台演奏。现在高水平的老艺人已不多见,而潜心学习传统唢呐吹奏技艺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急需对康县豆坪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抢救保护。“一是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特别是殡葬制度的改革,丧事从简,唢呐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婚嫁、寿诞也从易从简,传统习俗逐步由新式活动代替,唢呐吹奏在城乡的展示平台日益缩小;二是农村唢呐吹奏艺人吹奏收益低,一些人改行经商不再吹奏;三是随着劳务输出的大力开展,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加上唢呐吹奏技巧不易掌握,学习唢呐吹奏的年轻人缺乏,使这一技艺难以传承,濒临失传。”
保护
康县豆坪唢呐吹奏形式有单吹、合奏等多种形式,合奏时伴以司鼓、铜钹、锣、碰铃、大鼓等打击乐器效果最佳,打击乐与唢呐的完美结合可以使吹奏场面宏烈、壮观,有利于表现曲调的内涵,增加感染力。
康县已建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在康北唢呐吹奏水平较高,应用相对普遍的豆坪、寺台、大堡等乡镇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唢呐曲谱,拍摄照片、录像,初步建立文字、图片、曲谱档案;每逢春节社火等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都编排上演唢呐演奏节目。“在全面开展普查工作的同时,摸清了唢呐吹奏的历史沿革,以及乐手、乐器、乐曲其价值等全部状况,并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康县文化局苟局长认为目前豆坪唢呐的“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最好的时机。”
据记者了解,康县有关部门在每个乡镇选择一个唢呐吹奏较典型的村子进行保护,建立唢呐民俗保护村,同时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保留“百人唢呐”吹奏节目,来增强大家对唢呐吹奏的熟悉,以达到弘扬民间音乐的目的。
据康县文化局苟局长介绍,从2007年开始进行普查相关历史资料,建立唢呐资料库,成立了唢呐民俗文化保护村,并组织人员专门学习吹奏技巧,确定了21个唢呐保护村,建立重点保护名单。2009年编印了《唢唢吹奏曲集》,并制作发行《康县唢呐》光盘。“2010—2011年计划举办唢呐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唢呐活动,继续排练更加出色的文艺节目,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文艺活动。让康县唢呐走的更远。”
新浪微博地址 http://weibo.com/u/3164822105
网络营销能力秀地址 http://abc.wm23.com/L20120212217
梧桐子地址 http://www.wutongzi.com/kan/gansu/kangxi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