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编辑徽县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北接天水,西连成县,南通四川,东邻陕西,全县总面积2772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49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人。徽县辖7个镇、8个乡:城关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柳林镇、嘉陵镇、永宁镇、银杏树乡、水阳乡、栗川乡、麻沿河乡、高桥乡、榆树乡、大河店乡、虞关乡。1徽县编辑徽县政府[1]2基本概况编辑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的徽成盆地,东邻秦川,南通巴蜀。全县辖15个乡镇,213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总面积2772平方公里,海拔在700--2000米之间,南北为山地,中部为浅山丘陵,属北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5℃,无霜期209天,年均降雨量770.7mm, 气候宜人,风景秀美,植被茂盛,物产丰饶,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美誉。所辖:城关镇、伏家镇、江洛镇、永宁镇、柳林镇、嘉陵镇、泥阳镇、榆树乡、大河乡、虞关乡、银杏乡、水阳乡、栗川乡、麻沿河乡、高桥乡。[1]3历史沿革编辑徽县以元代的徽山驿为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河池县,属武都郡。十六国属仇池国地,北魏设广化县,隋改为河池县,南宋置南凤州,元至元元年(1264)改为徽州,清雍正七年(1729)降州为徽县。1958年与成县、两当合并为徽成县,1961年恢复徽县,至今沿用。[2]4行政区划编辑辖7个镇、8个乡:城关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柳林镇、嘉陵镇、永宁镇、银杏树乡、水阳乡、栗川乡、麻沿河乡、高桥乡、榆树乡、大河店乡、虞关乡,213个行政村,1221个村民小组。[2]你可以到百度百科查下徽县历史的资料,可以知道很多内容。5资源概况编辑自然资源
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土地总面积408.3万亩,有耕地80万亩;植被覆盖面积259万亩,植
被覆盖率为63.4%;有各类野生植物250种,百年以上银杏树遍布各地,是重要的核桃、板栗基地,有野生药材200多种,金银花、狼牙蜜名扬全国,有野牛动物200多种,其中有羚牛、红腹锦鸡、白唇鹿、长臂猿、梅花鹿、娃娃鱼等珍惜动物10多种;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年径流量19.8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14.76万千瓦;全县已发现有铅、锌、铁、金、铜、汞、硫、大理石、石灰石等4大类22种矿产资源;全县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稻米等粮油作物,盛产核桃、银杏、板栗、柿子、生漆、狼牙蜜等林副产品,出产杜仲、柴胡、金银花、天麻等100余种中药材。[2]旅游资源
徽县地质构造复杂,文化古迹多,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保持着原始如初的自然风貌,高山草甸、峡谷溶洞、飞瀑流泉、云海日出、奇花异卉、珍惜动物和人文古迹融为一体,是徽成盆地的绿色屏障和天然动植物园,也是闻名省内外的旅游胜地。境内以三滩风光、吴介墓碑、栗亭古塔、文池秋色、青泥古道(青泥岭)、千年银杏树、嘉陵江漂流、月亮峡、仙女湖、仙人关、木皮岭为主的旅游景点景色秀美,风风光绮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省内外游客;“银杏人家”、“酒乡人家”、“江峡人家”等“农家乐”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更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达17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3130万元。[2]森林资源
徽县还是甘肃省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县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8%,木材蕴积量275.4万立方米。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已发现的257种野生动物中不少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动物。县内土特产品丰富,有各种野生中药材430多种,游龙贡米、泥阳“三蒜”、药用 “金银花”、“七里香”名扬大江南北,西瓜、烤烟、核桃、银杏、猕猴桃、黑木耳、板栗、狼牙蜜享誉全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铅、锌、铁和金等4大类22种,已建成了西北大型铅锌生产加工基地。徽县还是中国有名的白酒之乡,驰名西北的世纪金徽、陇南春优质白酒就出产在这里。[2]6旅游景点编辑三滩
三滩位于徽县南部,总面积200余平方公里,80%地域属原始森林和次生林,高山草甸、峡谷溶洞、奇花异卉、云海日出、飞瀑流泉,景观多样,内容丰富,具备观光、休闲度假、攀登探险、生物考察等多种旅游活动条件。区内有大小草坪七十二处,森林与草坪错落有秩,相映成趣;大殿山、风垭子险中有美,东界山高峻挺拔,海拨2504米;清澈的月亮峡全长45公里,穿三滩腹地而过,有如三峡、九寨;大小溶洞分布于月亮峡内,有燕子洞、鸟龙洞等。人文景观有月亮峡古道、五徵窑寺窟等。[3]大殿山位于西,在三滩景区,因明代修有大佛殿而得名。传说是朱元璋为其六公主御建的修行寺院,后该寺院迁至山下的五徵窑。大殿山北坡势如刀削,奇险异常,山脊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山下的五徵窑,古寺建于岩洞之中,洞窟宏伟宠大,现存有明代部分壁画、石碑等遗迹。[3]月亮峡全长45公里,最大谷深1000米,峡内水质清纯,两岸青山,峡天一线,曲折徊还,怪石嶙峋,泉涌瀑跌。上段为三国修筑古道一段,有石门、古桥遗址等人文景观。[3]梅崖瀑布在三滩境内的严坪村南,高约200余米,为季节性瀑布,每逢雨季,瀑布雄伟壮观,瀑声如雷,在瀑下观之,如水从天降,气势逼人,水雾扑面,雨过天晴时,还可观到瀑布彩虹。[3]三滩境内林海茫茫、草甸星罗、分布着原始森林和次生林,树种繁多,有秦岭冷彬、水彬、红豆彬、白皮松、银彬和桫椤等一二类保护树种,林内药用植物和菌类遍生,观赏类植物更是奇特多样,尤以色泽艳丽的五色千层杜鹃和兰花最为迷人。三滩林木长势好,蕴藏量大,使该区气候宜人,可观赏林海雄姿,可享受园林气息,可见林海苍茫,小径通幽。同时,也是林木科研考察的理想之地。[3]火焰山
火焰山地处嘉陵江与永宁河交汇处,是甘肃徽县南部嘉陵江境内的一处风景名胜,距县城18公里。古名青岗山,该山三面临水,山势高峻,古柏苍翠,环境幽美。山势自东逶迤而来,宛如长龙卧于江中,由此也称青龙山,为道教圣地。 火焰山峰体被苍松翠柏覆盖,站在山顶,清风习习,松涛阵阵,使火焰山增添了许多神秘、幽静和秀美。火焰山正南方是鹰嘴崖,因形似振翅欲飞的苍鹰而得名,看起来栩栩如生。西南方为狮子崖,状若雄狮伏卧江畔;隔江为象山、仿佛白象仰望苍穹。这些景点相映成趣,遥相呼应,素有“古堡、苍鹰、青狮、白象、一条龙”之说。火焰山的道教建筑大多修筑于明代时期,历朝历代不断修箿,现已形成规模,四季香客不绝,游人如织。高大雄伟的殿宇沿主峰山脊梯级排列,殿宇雕梁画栋,塑像神态肃穆,有很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
漂流
盛夏七月,青山含黛。乘一叶皮筏,顺流而下,极目徽县境内嘉陵江满眼碧绿,两岸青山排闼送青来,伫立潮头,长歌一曲,心旷神怡,舟从江上过,人在画中游。行至激流险滩处,水花飞溅,浪遏飞舟,你可尽情挥动三尺船浆把握自己,惊心动魄,尖叫声此起彼伏,直入云端,真正
是激情飞扬。 来到徽县,不来漂流实是一大遗憾。“陇上第一漂”嘉陵江漂流是徽县大做嘉陵江水资源文章开发的旅游项目。嘉陵江漂流选取素有“小三峡”之称的嘉陵江上游流程,始于嘉陵黄沙河,止于虞关罗汉洞,沿江两岸奇峰壁立、怪石嶙峋,集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火焰山之神奇,鹰嘴崖之雄姿,卧象山之神韵,鱼儿崖之奇险,睡美人之娇媚,姊妹峰之靓丽,青泥岭之陡峭,月亮峡之幽深,八大自然景观尽收眼底。
木皮岭
木皮岭在栗川乡境内,木皮岭因其上遍生木兰树(又名辛夷树,木莲树,其皮入中药名厚朴)而得名。 民国版《徽县新志》记载:“木皮岭,一名柳树崖,脉与龙洞山联属。石径层沓,人马登陟崖坎,艰于行。木皮岭在河池西,杜甫发同谷,取道栗亭,南入郡界,历当房村,度木皮岭,由白水峡入蜀”。 汉代以来,经木皮岭、青泥岭、白水峡至嘉陵江一线是一条秦陇入蜀的重要通道。中唐时期,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路径木皮岭的木皮道与青泥道一起为当时沟通南北的国道。沿途300里“崖谷峻隘,栈道凌空,守卒延颈,运夫毕力。”(唐代柳宗元《兴州江运记》),艰险异常。[3]青泥岭
在甘肃省徽县和陕西省略阳县青泥河乡境内,铁山是青泥山脉最高峰,海拔1746米,又名巾子山、泥公山,位于徽县东南20公里处。在李白的诗《蜀道难》中被提到过因岭高雨频,道路泥泞而得名。诗人李白《蜀道难》诗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即叹此。[3]旅游建设
为了提高接待档次和能力,按照“政府主导、多方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开发措施,徽县对旅游经营公司实行了规范管理,积极整合原有3家漂流公司,组建了新的股份制漂流公司,实行统一管理。政府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黄沙河水上乐园,继续完善漂流设施,建成漂流深水码头,还将兴建占地492平方米的游客信息中心一座,漂流管理服务中心一座,还将进一步配套厕所、更衣室、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