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民俗文化

家乡区县: 武威市民勤县

武威国际“天马”文化旅游节是全市为促进旅游产业开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而举办的盛大节会。为了积极配合市上办好“天马”文化旅游节,全县上下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全面展示民勤历史文化特点,集中宣传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推进全县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旅游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为经贸合作、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六届“天马”节会的成功举办,全县文化宣传、旅游产业开发、招商引资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整体上推动了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大量的宣传、推介和开发工作,提高了民勤的知名度,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旅游黄金线路的开发和旅游景点建设,加快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赛诗 清代以来,每年端阳节和重阳节,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作诗添词,吟咏比赛,其内容或凭吊先贤,或抒情言志,或写景状物,或颂扬、揭露时世。解放后,大跃进的1958年,诗擂台风靡一时,无论工人、农民、干部、学生都引亢高歌,诗座数以万计。近几年在机关单位、学校也常开发赛诗活动。2002年第一届天马旅游节,县上在苏武山公园举办“品名优瓜果,颂苏武精神”的品瓜赛诗会,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戏曲 民勤小曲在全县范围非常流行,有“十里亭”、“绣荷包”、“下四川”、“小放牛”、“小姑贤”等60多个曲目。各种曲调各地在不同年代都添有不同内容的唱词,或抄写成册,或心记口传。每年正月,全县城乡各地组织的民间曲艺社相当活跃,成为一项重要的业余文化活动。近年来,县文化馆曾多次组织人力走访歌手,现场录音录词,广泛搜集,荟萃成集,进行发行,供业余演唱队演唱。

 社火 社火是古代一种在社日祭祀土神的活动,后演化为秧歌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现代,成为春节,元宵节的主要文化活动之一,社火阵容较大,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或数百人。场面壮观,扮饰者有工、农、兵、士、商,扮演的戏剧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骨精、包拯及官人、仕女、滑稽人物、神话人物等,形式多样,有锣鼓队、唢呐队、秧歌队、花束队、旱船队、高跷队、舞龙队、舞狮队,内容丰富,有扭秧歌、舞龙、耍狮、摇旱船、踩高跷、跑驴、大头舞等。闹社火从农历正月初二日开始,元宵节后次日结束,时达半月之久。

早期庙会

1、庙会是早期最主要的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有枪杆岭山庙会和朝山会。

枪杆岭山庙会

枪杆岭山在县城东北90千米处,自清乾隆开垦柳湖以来,此山逐渐发展成为湖区一大游览胜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及九月九日,便于此山举行隆重庙会。届时,数千上万群众拥向枪杆岭山,山上、山下云集如盖,或看戏,或游山、或赶做小买卖,或拜神求佛,非常热闹。解放后,枪杆岭山庙拆除,庙会停止。

朝山会

苏武山在县城东南12千米处,自明清以来,山上相继建成苏武庙、百子娘娘庙、真君庙及苏山书院等寺院建筑,旧时传说苏武曾牧羊于此,故有牧羊泽、羊路、蒙泉亭、百字铭等古迹、古物。明清之际,县人常于每年四月初八及九月九登山朝拜,追念前贤。民国之后,于山上开设朝山会,推举主持人,逢圣诞之期,拟定献牲献盘,一则景苏、一则酬神。是日,城乡群众,携儿带女,纷至沓来。有焚香顶礼者,有送花鞋神袍者,也有求子者,还有学校学生,机关职员,参观游行于此,或表演戏剧,或举行体育比赛活动,或登山赏景、参观古祠旧宇。还有小商小贩,杂耍角技,车马辐辏,热闹如市。解放后,建筑物拆除,朝山会停止。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月单五”、“重午节”、“端阳节”、“五毒日”、“娃娃节”、“五月节”、“女儿节”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解释不尽一致。广为流传的要属“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遭谗不用,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一传说在中国广大地区家喻户晓,影响深远,民勤也不例外。

民勤的端午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颇有情趣。民勤人过端午节一般是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小孩子五毒兜、香荷包、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等。五毒兜肚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是哪五毒,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节日之前,小孩子,特别是不满一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它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有些做成短裤形状,孩子整个夏天轮换着穿,一直穿到秋凉。因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欢,小孩穿上也开心。有些小孩可以穿两三个夏天。小孩长大了不能穿了,母亲还会把它像宝贝一样收藏书起来。有的还会转赠会别人,接受的人也会很开心,因为这不是人人都会做的,一般年轻人可能都不会做。

悬挂柳树技

端午节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普遍流行的节日,每当此时,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柳树技借以避邪。

民勤人还有一种特有的习俗,大人在五月端阳节的前一天,细心的妈妈们为小孩子们编上各种颜色夹杂在一起的花绳子,给小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都戴上,以示吉祥,一直戴到七月七的那一天,都取下来扔到房上,让喜鹊叼着给在银河相隔的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每年相会一次。在这个节日里,民勤的媳妇们还要蒸上扇子,粽子带着回娘家。

民勤人在吃粽子这一点上与别处稍有不同。粽子一般是棒块状,里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样喜欢用糯米、绿豆、猪肉、五香粉,而是在糯米里加红枣、糯米,吃起来特别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时候再加上蜂蜜特别香甜爽口。

婚娶

订婚,意为男女婚事初定。先由媒人互相串通,就说想对亲戚,男家就请算命先生“合婚”。如“合”,男女双方就互换庚帖,“媒人”便将彩礼、衣物、妆奁送往女家。聘礼一般是二石四斗小麦,二十四块银圆。男女两家商定吉日后,便举行结婚仪式。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定亲的。解放后,由“介绍人”“架桥引线”,男女见面互赠礼物,初步同意后,女方家属赴男方“看家”。历经一段,互相了解,情投意合,双方偕同介绍人购买衣物,约定日期,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一般是男方请来亲朋好友设席款待。从此,婚事即定,年时节下,礼尚往来。

有的婚姻完全自主,自由恋爱,毋需媒人说合。也有不受彩礼的,不举行订婚仪式。结婚,俗称“娶媳妇”。旧时,由男方择定良辰吉日,女方同意后,即备办结婚之事。亲友为出嫁女子送礼物、衣服和钱币,称为“添箱”;为娶媳妇男子送贺礼、钱币,称为“贺喜”。结婚之日,男女盛装,备轿车迎娶。女方送亲的妇女称之为“送亲奶奶”,另有一小孩称之为“压轿儿”。陪新郎伴娶者必须是4人或者6人,其中有一妇女称为“娶亲娘娘”。至女家,将所带“盘馍”(16个大馍头)送给,并备有“压礼”。用饭后,礼炮三遍,新娘由姐妹或嫂搀扶上“轿”车。也有“抱轿”的,即出嫁女坐在盛满粮食的斗上,由兄长连人带斗抱上轿车。后来坐斗除了,由兄长直接抱上轿车。至男家门口,男家以红毡铺地,迎新娘下车,有司仪唱礼:“新人下轿,大吉大利”。进街门时,男家事先在门槛前放上骡鞍、套簧(驴子拉磨的套具)。新媳妇要跨过骡鞍、套簧,然后进街门。这时唱礼的就唱:“新人跨骡鞍,一世保平安”,“新人跨套簧,进门就顺当”。也有在车前布骡鞍的,跟前面讲的一个意思。然后“拖婚”,即新郎用一条红布由新娘牵着。踩着毡进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先。礼唱“领进新人拜宝堂,专借宝壶上面安”。礼毕,则入洞房,夫妻互拜。此时,小伙姑娘们俱来闹洞房,多以要喜物(红头绳、荷包、香袋等)、打趣、猜谜、偷房等方式取闹。取闹时不拘礼节,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夜有“看酒”、“铺床”诸仪。

三日,新娘入厨行参灶礼,新妇调羹,并敬祖先公婆等人。是日,亲友作贺,东家酬以酒馔,尽欢而罢。

婚俗传至民国中叶,如换庚帖,行彩纳币等仪,逐渐消失。解放后婚俗大改,繁礼缛节,大都取消。男女到法定结婚年龄,持介绍信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选定日期举行结婚仪式。婚前仍有“添箱”之俗,男方向女方送箱柜、衣物、棉花、钱币等。迎亲时,新郎新娘多乘自行车、手扶拖拉

机或汽车(轿车)。结婚仪式较简单,一般为参加婚礼者入席,宣读结婚证书,主婚人讲话,新郎新娘向来宾致敬(鞠躬)、新夫妇谈恋爱过程,亲友赠送礼品。主人设席,新郎新娘斟酒敬宾客,女家向帮事每人赠一手帕或一双鞋垫,表示谢意。是晚,仍有“闹洞房”的习惯。近年来,有的还旅游结婚,一般只邀请亲朋好友,以糖、果、烟、茶招待。

 

小情绪坏了心情(2014-05-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