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和平镇现有人口3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2万,有6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有耕地3.1万亩,其中水浇地1.3万亩,共有林地面积8万亩。区内有和平电灌站、330变电所、日供水5000吨的镇自来水厂,有牡丹圆、官滩沟、云雾山、万眼泉等旅游名胜。高速公路、312、309国道、兰02省道等穿过,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距兰州市区6公里 。
历史沿革:
“和平”之名,系彭德怀元帅所赐,1998年撤乡建镇,面积103平方公里。目前,学校、医院、工商、税务、银行、邮政、电信、公安、法庭等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俱全,有大小企事业单位180多家,各项功能日臻完善。96年先后被国家农业部,省,市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等,98年被甘肃省确定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8年底,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8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农业总产值0.6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1.73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75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0元,各项指标位列全县之首。
经济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改变农村发展面貌。一是优化种植结构,推进产业规模化,在川区村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该镇祁家坡、沈家河两村的蔬菜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点,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蔬菜的产量和交易居全县首位,蔬菜生产能力和产品抽查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在山区村推广双垄沟地膜种植,种植面积达9000亩。初步形成了以”高原夏菜”、百合、药材、花卉为主的特色农业。在各村积极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建立了农产品“产、销、售”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二是全力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开展专题农业科技培训15期,参训农民3000人次。三是加快推进农村路网、电网、“三池一改”、环保设施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种-养-沼气生态农业模式,新建农村沼气池300户。四是扶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争取帮扶资金74万元,极大地支持了村委会阵地建设、学校建设、道路建设等。五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开展了“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建成市级示范村1个,县级示范村2个。
大力促进三产发展,建设文明繁荣的新城镇。商贸服务业、旅游业、运输流通业稳步发展,劳务输出工作扎实推进。支持“旅游示范村”、“旅游示范户”发展,依托官滩沟、牡丹园等旅游风景区,加快发展旅游项目。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富余劳动力培训,发挥学校多、企业多优势,成立了和平、袁家营劳务公司,三年来组织劳务输出6000人次。依托镇域高校、企业密集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餐饮业,新增经营户200余家,新增从业人员达3000人以上,逐步实现了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2]。
1994年经兰州市政府批准,和平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24.02平方公里,期限为1994年——2014年。和平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期限1998年——2012年,远期展望到达2020年,规划总面积10.25平方公里,占和平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的42.67%。规划到达2010 年, 和平开发区中心地段人口规模为5万人; 到达 2020年, 整个和平开发区人口将达到10万人。规划布局:由高速公路和柳沟河把本地段分为三个区:即高速公路以南的生活区,高速公路以北的工业区,柳沟河以西的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大青山综合区。整个规划包括用地规划、地块指标控制规划、道路网规划、道路工程规划、给水供热燃气工程规划、污水雨水工程规划、电力电信工程规划等。
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和完善,金川科技园在南部东区的落户,整个和平已初步形成以南部西区的文教、金融、商贸和东区的高科技以及北部的工业为主的三位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和谐的城市雏形,并且由北向南梯次发展,形成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官滩沟绿色经济带、高营牡丹园生态养殖区、“前庭后院”协调发展,“绿色和平”正在逐步实现。
该镇先后获得“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省级文明乡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并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