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的发展
通渭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抓经济必须扬长避短:境内的温泉在西北地区小有名气,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早有记载,其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表水温53.9℃,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素有“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之誉,开发前景广阔。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仰韶”、“齐家”文化。通渭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地,红二十五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途经通渭。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途经通渭时,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会议”,正式作出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以陕北为大本营领导中国革命的重大决定,毛泽东同志在县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他到通渭后酝酿成熟的《七律·长征》。
通渭县还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善书善画者达3000多人,国内影响较大。近年来,这个县还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红豆草之乡”等。
通过对县情的认识,该县领导响亮地提出,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文旅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着力培育马铃薯、草畜、劳务、旅游四大产业,做到“两个坚持不懈”、实现“八个新突破”,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通渭。
“两个坚持不懈”,体现的是基础性工作,即坚持不懈地走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路子不动摇;坚持不懈地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路子不动摇。实践证明,在甘肃中部的很多地方,这两方面的工作是发展经济、解决温饱的必经之路。
“八个新突破”,体现了创新的精神,即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兴修梯田、综合治理小流域,在改善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在农民增收上实现新突破;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在财源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实施“三清五改两普及”工程,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举红色旅游旗、打温泉休闲牌、兴通渭农家乐,发展旅游业,在激活县域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扩大基层民主,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发展思路确定之后,全县先后5次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开展以讲政策、讲科技、讲思路为主要内容的宣讲教育活动,逐村逐组召开群众大会、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到田间地头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因地制宜理清了乡(镇)、村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帮助种植户、养殖大户和困难户制定了发展措施,解决了实际困难。全县发展思路深入人心,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有效地促进了发展。
如今的通渭县,各项重点工作大手笔谋划、高标准要求、强力度推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项目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坚持发展抓项目,制定了《通渭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奖惩办法》,落实了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资160万元作为项目的前期经费,加强了项目工作的前期论证、协调争取和建设。今年,全县共实施各类项目71项、总投资5.78亿元,储备各类项目109项、总投资19亿元。
抓项目,就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投资1900多万元的通渭县宋堡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有9个建筑公司正在昼夜施工。明年,将有附近深山大沟里的315户农民整体搬迁入住,实现脱贫。像这样的易地搬迁,通渭已建成了3处,还有3处正动工兴建、3处批复立项。
通渭缺水,大部分地方的群众吃水都是肩挑畜驮,沟洼里的水又苦又咸,天一旱还常常没水吃。通过实施南部农村饮水工程,已成功解决了3.26万人的饮水问题。沼气是农村群众津津乐道的能源项目,全县已有3000多户农民用沼气照明、做饭,“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已成为通渭农村的新气象。
以梯田建设为主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取得了新突破。通渭农民人均耕地4亩多,居甘肃省前列;但坡耕地多、综合效益低,加之近年来由于包产到户后劳力难组织、资金难筹措,致使梯田建设步伐缓慢,农村面貌变化不大。为此,县里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村村布点、人机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打造精品流域,力争尽快实现梯田化。2006年,发动群众筹资1500多万元,新修梯田5万多亩,完成定西市下达任务的177%;今年,已动员群众筹资近1000万元,新修梯田3.5万亩。
全县植树造林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去冬今春,县里组织城区干部职工,在年年栽树不见树,被群众喻为“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的县城面山植树造林。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3000多名干部职工和4500名群众在干山枯岭上苦战两个多月,终于在60年不遇的大旱之年建起了万亩林带,一次成林,一次成景。
走在通渭县的沟沟峁峁,你不是被整山整流域人机结合、改土造田的火热场景所震撼,就是被延伸在大山深处像绿色彩带一般的层层梯田所陶醉。通渭的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地说,像这样干下去,“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底塘坝穿靴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路子会越走越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