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家族所能考到的先祖为河北枣强县农民魏自显,明洪武年间迁徙至山东棣州永安镇,即惠民县魏集村,后代逐渐发迹,十世时达到家族鼎盛。据说,魏氏家族五世前一直务农为本。至长支五世时,多人出仕为官。至十一世,除许多人是邑庠生、郡庠生外,24人是太学生,20多人有官职,五品以上的13人,最高从二品阶,家族先后与23个官宦人家联姻。
魏氏家族在财富上的暴发比政治上的暴发稍晚。至四支七世,太学生出身、以后任布政使司理问职衔的魏毓柄,“禀承父命”开始经商,并将重点由“陶朱”、小杂货转为钱庄、食盐、当铺一些新兴暴利行业。其“协和”商号在惠民及蒲台县城(今滨州市滨城区驻地)广设分号。还于村南黄河堤岸建造了码头,购买了十几条船只,改陆运为安全快捷的水运,货物进出大大加快,一举抢得先机。他与天津、大连、连云港、济南等地客商建立了稳定的商业关系,还与晋商钱庄有业务上的合作。由此看,作为清代中后期鲁商代表的魏氏家族,财富聚敛之道与当时的浙商、晋商、京商并无二致。
至于魏氏家族历史中最重要人物魏肇庆,我们所知道的是,他生于1853年,是魏毓柄的重孙子,靠在甲午海战时捐白银1000两作军饷,被钦赏为同知职衔,正五品阶,其余不得详知。但可以推断:同知在清代为知府或知州佐官,分掌或督粮、或缉捕、或水利等吏务。这是一个集司法、行政及某些地方性政策制订大权于一身的官职,是一个极实惠的肥缺。可以说魏肇庆是典型的官商。中国封建史上所有成功的商人要么有深厚的官背景,要么干脆就是官。
此时魏肇庆及其家族所营,似乎与他的祖爷爷、爷爷们没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规模扩大了。其家族在京津等外埠都开设了钱庄、盐铺及当铺,参股了济南等地的布店及纺织厂。当时食盐被收为官卖,魏家凭借特殊身份,不仅取得了食盐的销售权,甚至在惠民一带广开盐铺,盐的销售量占去全县总销售量的一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