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伟和家人
在揭阳已经被发现的现有抗战老兵中,张少伟是年纪最大的一位,已经103岁了。
1911年农历十月三十日,张少伟出生于原揭东登岗镇溪围张厝村,张少伟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一家橡胶园里当苦力。张少伟排行第三,上有一兄一姐。他出生18个月后,母亲不幸病亡。从此,依靠年迈的奶奶和比他年长的哥姐相依为命,饥寒交迫。那时候,小小的张少伟已懂得替奶奶分担轻活,捡甘蔗渣和树叶当柴火。6岁的时候,奶奶又去世了。兄弟姐三人依靠父亲寄回的“番批”和自己家中仅有的七分薄田勉强度日。
两年之后,父亲回来探亲并续娶了继母。随着弟妹的降生,家中经济更加拮据。刚满17岁的大哥就跟着父亲的足迹,到马来西亚与父亲一起种橡胶谋生。因为大哥读过二年私塾,能认字和算数。不久便成为橡胶园的基层管理人员。随着环境的日渐熟悉,聪明能干的大哥辞去工作,在学校旁边做起了文具生意。家中经济有了好转,11岁的张少伟得以到私塾读书。然而不幸的事情再次发生,大哥因伤寒病病逝于马来西亚。心灰意冷的父亲返回家乡务农,张少伟再次面临辍学,因为这个时候,张少伟已经多了弟妹2人。这一年,张少伟的小姑妈从汕头回到家乡探亲,看到张少伟的情况,有意让张少伟过继给她,当时,小姑妈在汕头的教会学校当老师,且一直没有结婚。就这样,13岁的张少伟随着姑妈到了汕头,给洋人当童工,半工半读,上午擦地板、洗盘碗、送信件,下午则获准在教会学校读书,张少伟在那里读完了小学。
在汕头教会学校毕业后,1929年张少伟考上了揭阳真理中学。遇见了当时在真理中学当老师的张若凡(张若凡,生于1897年,逝世于1943年,名谋杰,字若凡。是原揭阳县磐东区棉浦村人。诗书画俱精。毕业于北京美术学院,是揭阳第一位正科班毕业画家。其书画造诣极深。自成一派,其画风影响了东南亚一带。他任教揭阳真理学校的同时,在县城设画室,公开卖画,上海、汕头各地都有笔润代收处。书法则楷、行、草、隶、篆诸体皆精。1940年,为抗日救国,张若凡弃笔从戎,从香港义卖一批作品筹措抗日物资即赴桂林第一前线,进入桂系军阀白崇禧门下,白崇禧赏识他的才学,遂为私人秘书。1943年遭中统特务暗杀,年仅46岁)。在张若凡的悉心教导下,聪明伶俐的张少伟成绩优异且能诗善文,后成为张若凡义子。
1932年,张少伟在真理中学完成了学业,姑妈说已无能力供其念高中了。张少伟在张若凡的支持下,到广州的两广浸会医院护士学校军医班学习医学,再次踏上求学之路。两广浸会医院护士学校同样也是一所教会学校,校长叫王少甫。张少伟再次获得全额的生活补助。学校的老师多半是外国人,张少伟再次遇到了好老师,他跟的导师是德国医师黄大卫。黄大卫是一名医术高明的外科医学博士,张少伟跟着大卫老师学外科。在大卫老师的悉心栽培下,毕业时的张少伟已经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抗战爆发后,德国老师回国,就再也没有碰见了。为了纪念他的德国老师,张少伟为次子取名“大卫”。
1936年毕业后的张少伟被直接送进了广州空军基地,成为一名军人。进入广州空军基地不久,便被送进武汉空军军医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张少伟在武汉空军部队担任少尉军医。随着抗战爆发,张少伟随空军部队转战武汉、长沙、郑州、湖南耒阳、郴州、衡阳等地。他是O型血,经常献血抢救伤病员,又上台为伤员做手术。对他来说,作为野战医院的外科医生更能从火线上源源不断撤下来的伤员身上体味到战争的残酷与毁灭。如今,我们已经无法从这位百岁老人口中得知任何细节。但国军的整个空军部队全部打光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了。虽然张老已经无法为我们讲述,但他儿子张大卫的一段话也许可以作为佐证。张大卫说:父亲下放到基层当医生时,经常要到乡村巡回给村民看病。在搞防疫时,一天要走好多路,有一回晚上回家,脱下布鞋,脚走破了。他急忙替父亲搬椅子,端泡脚水。父亲却说,这算什么,打日本时几天几夜急行军,一天十多个钟头不间断站在手术台操刀那才叫辛苦。
1938年,战事吃紧,张少伟从空军转到陆军151师担任上尉军医,医院的地址在韶关。151师是粤军余汉谋部的十二集团军的一支比较精锐的部队。据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记载,是一支半美式装备部队,参与了抗战时期广东战区最激烈的二次粤北会战。
1938年10 月,广州城沦陷,日军占领了广州及周边的一些地区,广东省政府撤至韶关,余汉谋的第十二集团军撤至粤北山地,与日军对峙一年多。直至1939年12月,日军企图扩大并打通粤汉铁路,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爆发第一次粤北战役。这次战役是广东战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激烈的战斗,打了近一个月,日军败退,恢复了原来对峙局面。第一次粤北战役,共打死、打伤、俘获日军13966人(日本军方公布说死伤1574人,其中应该大部分是日伪军)。几个月后,日军于1940年5月又发动大规模进攻,爆发了第二次粤北战役,战斗坚持了20多天,也是以日军败退告终。日军损失兵员6000人,中国军队阵亡3000多人。
1940年186师调到潮汕驻防参战,张少伟调任为186师野战医院院长,晋升中校军医。186师参与了潮州保卫战、潮州反攻和莲塘战役等。1944年186师转战在揭阳各地,驻防在云路坎下,组织过大脊岭反攻,失败。师址在新亨,野战医院曾设在锡场锡西一座老祠堂内,当时锡西有位外号人称“鸡仔”的乡绅献出自己的一座大房子给医院当病房,并与院长张少伟过往甚密。已过而立的张少伟也在这一年娶到了一位温婉善良的妻子陈施惠,婚房就是医院里的一间简陋的平房。妻子陈施惠也是医生,毕业于汕头礐石高等护士学校,并进修一年妇产科,在以后一段异常艰难的岁月里和他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抗战胜利后,1948年,186师随63军到南京、芜湖一带参与内战。张少伟夫妇随部队到了南京,妻子在南京鼓楼医院当医生,因怀孕放弃了赴英国留学妇产科的机会,从此改写了一生。他自己则留在部队医院。11月,186师再次随63军开赴淮海战场。淮海战役的序幕曲是窑湾战斗,国民党以63军全军覆没为终结。63军大多数官兵是广东人,初到苏北、鲁南,水土不服,士气十分低落,八年抗战已经筋疲力尽,厌战情绪极浓,逃兵日多,无法遏止。窑湾战斗一役,63军节节败退。窑湾战斗,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
窑湾战斗从11月6日晚开始到12日凌晨结束,63军152师、186师2个师5个团全军覆没,死伤13772人,被俘63军副参谋长陈文瑞、152师师长雷秀民、152师副师长黎天荣,454团团长涂致远,152师副师长兼456团团长李友庄、557团团长叶伯刚、556团团长黎安福。张少伟连同整个野战医院一起被解放军接收。因为是年轻外科医生,所以保留原职务、军衔随解放军部队接收并转战到了山东。
1949年1月,张少伟收到父亲病危的家书后,申请回家。经部队批准回到揭阳之后,受命帮北山游击队看病治伤,并为北山游击队建立了医疗队。解放后炮台成立区联合诊所,张少伟任联合诊所主任、主诊外科、内科。妻子陈施惠主诊妇产科、儿科、并兼任新华中学校医。1951年张少伟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国防建设,经县、专区、省三级考试考核被录取分配在湖南衡阳一六九陆军医院,任外科医师。1953年其妻带儿子大卫随军参加工作,任妇产科医师,后任医务处外文图书馆管理员,护士学校英语教员。
1960年底,张少伟转业到湖南邵阳,在部队矿务局牛马司煤矿职工医院任住院部主任。因工作忙碌,物资缺乏(三年自然灾害),身体急剧衰弱,诊断为“早期肝硬化”,送到一六九医院治疗。1962年,香港姑母寄来2斤白糖,母亲接到后原封不动送到政治处检查,被批评“怎么能与香港有联系”。不久,张少伟被医院退职,张少伟携带子女回原籍揭阳县登岗张厝务农兼任赤脚医师。直到1986年一六九医院才下文,给予彻底平反,并给予回原单位作退休处理。
张少伟一生操的是救死扶伤的刀,但辛劳沧桑的抗战经历成为他一生过不去的“坎”。他的儿子张大卫告诉我,他父亲101岁之年还能言语,仍然在盼望这段经历被正名。当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获知这个消息后,马上上门走访,张少伟老兵的身份很快确认核实。为了这位102岁老人的夙愿,志愿者为张少伟制作了抗日纪念勋章和抗日英雄绶带。当志愿者上门为他别上勋章、披上绶带时,这位102岁的老兵虽然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心情,但那恣意横流的泪水足可以表明百年愿望得以如愿以偿地激动和欣慰。因为老人家一直以为志愿者是某个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这些来自民间,由普通群众组成的志愿者,集体编了一个温馨的谎言,为这位抗战老兵圆了毕生的心愿。为一个民族的人文关怀写下一个美丽的童话。
我的家乡梧桐子网址:http://www.wutongzi.com/uc/24621144.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zhanzehang
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u/2424566914
微信公众号:zehang1007
更多惠来美食旅游攻略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惠来的亲们赶紧行动吧。记得为我的梧桐子文章投票点赞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