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才,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因在电影《天上草原》中的出色表演,2002年10月,荣获第11届最佳男主角“金鸡奖”,从而爆出了这届电影节的最大冷门。说起来也许你不相信,宁才是在16岁才当上演员的,并且是舞蹈演员,而他起家的本领不过是一套广播体操。 16岁时,宁才正在一所重点高中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年春天,县文工团来招演员,宁才的同窗想去,但又怕考不上被女同学笑话,便拉宁才一起去考。同窗临时抱佛脚现教了他《赞歌》的第一段——“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有趣的是,一段歌唱下来,宁才引起了考官的关注,同窗却被刷了下来。但他却因“驼背”而与文工团失之交臂,这让宁才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他发誓一定要再考文工团。不久,文工团传话来说,过一个月还有一次考试,宁才准备应考。为了把驼背抻直,宁才想出了一个办法:每晚睡觉时,后背垫四块砖,早上起来,背痛得没法弯腰。但为了治好驼背,宁才硬是坚持撑过了二十多天。等他再次站在文工团考官面前时,一量身高,咦,竟然长高了3厘米!考官看着他俊挺的身材问:“会跳舞吗?”“不会。”“那做一段广播体操吧。”宁才把学校每天都做的广播体操从第一节一口气做到第八节,就这样,他被县文工团录取了。在县文工团,宁才用四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个舞蹈演员十几年的路,并且成了领舞。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勤奋了。后来,他又报考了哲盟话剧团,在那里,他又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拿到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四年校园时光荏苒,当宁才满怀大上海的感觉回内蒙古家乡时,他们才深切感悟到话剧在家乡的舞台上看不到希望。宁才,这个曾是大上海舞台上主角的他,如今在面对父老乡亲时却只有感慨与悲叹。还好,终于出现了一个贴近现实的戏——《旗长你好》,内蒙古话剧团邀请宁才饰演“旗长”。凭着这部戏,宁才一举囊括了中国戏剧界“梅花奖”“文华奖”“金狮奖”三个大奖。这部戏的成功,使宁才在内蒙古声名鹊起。接下来,宁才马不停蹄地接演了一个又一个角色,话剧、电影、电视剧,各种艺术形式都得以尝试,但几乎没有一个人物能立得住,甚至,跨出草原一步就没有人知道宁才是何许人也。宁才感觉疲惫了,他在思考:内蒙古草原上的真正英雄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回归草原已多年,宁才觉得他已经从艺术中触摸到了自己民族的脉搏。这个民族,绝不像许多人笔下的那般外露彰显,民族英雄、骑士荣誉已经在马蹄掀起的尘埃中渐渐远去;草原沙化,传统的游牧生活差不多已经结束……这一切,都让他有一种莫名的的痛楚与悲哀。他心中热血鼓涨,不忍心看着游牧文化在钢丝铁网的围剿中消逝,于是,他从自己不多的片酬中拿出5万元,用两年时间面向内蒙古自治区搞了一次“‘苏鲁定(精神之意)杯'蒙古文中篇小说征文”活动,收到来稿百余篇,但宁才一篇也没相中。
表面上看,两年来宁才一无所获。可实际上,他对蒙古族文化的重视和热爱已在此间展露无余。他导演了《耶达山的雪》与《旗长你好》两部电视剧,收到了良好效果。1999年,宁才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在北京读书期间,宁才偶然听到了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上海3000孤儿寄养在内蒙古大草原的故事,他为此兴奋了很久。他回草原走访了数个孤儿家庭,被这些上海孤儿与大草原融合得没有任何血脉区别、质朴自然的生活场景所打动,宁才觉得一下子找到了这个戏的主题,片名也由此诞生了——《静静的艾敏河》。“艾敏”,蒙古语“生命”之意,一瞬间,宁才也豁然开朗:质朴、内敛、塌实不就是我们蒙古民族最突出的本色吗?宁才怀着一种涌动的激情,用一年多的时间写就了《静静的艾敏河》,最后又剪辑成为16集的电视连续剧,由著名演员蒙古族演员娜仁花饰演其中一个家庭的母亲。
宁才笔下3000孤儿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娜仁花,也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娜仁花与宁才两个互相欣赏的人也在此剧摄制期间自然地相爱了,这爱还被带到了《天上草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