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佛回到了梦绕魂牵的安顺;但这哪里是我曾经生活了18年的安顺!是的,书中的很多地方都曾留下我的足迹,但我怎么从未见过、听过、感受过书中所写的这一切?这“神秀黔中”,怎么对我是如此的熟悉,又是这样的陌生?!这是为什么?
我想起了我在安顺生活的那个年代。那是一个将爱美、游山玩水都视为“资产阶级情调”的时代。那个时代还将一切民间习俗与节庆活动都看作是“封建迷信”而严加禁止,以至长时间以来,在我的印象里,安顺“地戏”是“跳神弄鬼”,是与“落后”、“愚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这意识形态的偏见,使我们五官迷乱,失去了能够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耳朵,真可谓“有眼不识泰山”。
这样的时代似乎过去了。但难道我们真的就认识了脚下的这块土地吗?
“长在深山人未识”的历史应该结束:高山流水要有知音,脚下的土地要用心灵去发现。《神秀黔中》一书,它的价值也许就在这“发现”二字:不仅是对“安顺地域风情”的重新发现,更是对安顺这块土地,这里深厚而独特的地理文化与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父老乡亲的精神传统,以及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而对于我这样的远方的黔人或黔友,阅读此书所感受到的,则是发现的喜悦:不只是这里的山水风情要刮目相看,连我熟悉的老朋友都要刮目相看了:更不用说那些新风景、新朋友的新风采,简直就让我惊喜不已!————而所有这一切发现,都是一种价值的肯定,一种生命形态的提升:借用荷尔德林的诗句,这就是“诗意地在大地上栖居”。这是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的重新确立,是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和谐的诗意关系的自觉追求,这在当下的中国,显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因为我们正面临“失根”的危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在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这里,我要特别提到本书中的一篇文章:《打瓦山寨的灵魂之根》。作者杨习勇作为“打瓦人的后代”,这样谈到自己民族历史的沉重教训:“作为迁徙民族,打瓦人和屯堡人一样,都是‘生活在别处’的‘外来人’。但600年来,屯堡人始终顽强地固守着他们原有的文化和尊严,所以,他们骄傲,自豪,有根可寻。而打瓦人呢,却沿着一条相反的路,变服易俗,在既无固守也无坚持的流变中,不仅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但打瓦人还是留下了寨前的几株古树,那是他们的“灵魂之根,精神之根”。文章最后说:“只要根扎大地,何处不是家园!”我想,这句话,几乎是可以看作是《神秀黔中》的点题之笔的:“寻找灵魂之根,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就是编选这本书的出发点与归宿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