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怪:“胡瓜”说成黄瓜菜
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羯族人。他在襄国(即今邢台)登基做了 皇帝后,为显示其尊贵,把羯族人称为国人。可是襄国一带的人们却不那么称呼,他们都把 羯族人叫做胡人。石勒对这个贬称颇为恼火,就定了一条法令,严禁人们说“胡”字,不论 说话还是写文章,谁要是犯了这个禁忌,就有杀头之罪。
说也凑巧,有一次石勒皇帝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时,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结了补丁的破衣 服来见他,劈头就问:“你为什么衣冠不整,褴褛来朝?”樊坦被这个突然的责问吓慌了, 急不择言,忘了避讳,脱口说:“胡人无道,衣物俱被掠尽。”谁知石勒听了,不但不发怒 ,反而安慰樊坦说:“他们抢了你的东西,由我还你就是了。”这时樊坦才知道自己犯了禁 忌,吓得面色如土,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这时装出宽宏大量的样子,也不再怪罪樊坦。但事 情并没有完结,石勒为了进一步试探汉族官吏对羯人是否真心尊重,就在召见后例行的“御 赐午膳”时,指着桌上饭菜中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么?“樊坦是个老儒生,向来 为官清正,布衣素食,对常吃的胡瓜菜是很熟悉的。但他这时看出石勒是故意提问,心里有 所警惕,便恭恭敬敬用四句诗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
黄瓜,原名胡瓜,来自西域。樊坦避讳不敢再说“胡”字,把胡瓜改称黄瓜,相传这名字就 是从那时开始的。
第十怪:“老二”比“老大”更可爱
外地一般以“老大”为尊称,清河、临西二县则不然,这一带习惯以“老二”为尊称。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男性的称呼上,如二哥、二叔、二兄弟、二大爷等等。如果称呼别人“大哥 ”、“大叔”等,则不免招人白眼,甚至惹人生气。这种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说起来话就长啦。原来,水浒故事在这一带流传既深且广。清河 是武松的诞生地,境内的武家那,全村皆姓武,据说是武松的故居。毗邻的山东阳谷县的景阳岗,则是他“精拳打死山中虎,从此威名天下扬”的地方,至今遗迹尚存。武松身材魁伟 。武艺高强,见义勇为,勇猛无比。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夜走蜈蚣岭,智取二龙山 等等,是妇孺皆知的。因为他排行老二,所以人们习惯称他“英雄好汉武二郎”。而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则是一个世间少有的窝囊废。他身体矮小,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终日受气。关于武大郎,民间流传着许多歇后语,诸如:“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 武大郎坐天下——没人敢保”,“武大郎耍杠子——上下够不着”,“武大郎放风筝——出 手不高”……久而久之,武大郎和武二郎的典型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扎下了根:一个是无所 作为的人物,一个是英雄好汉。所以,一些争胜好强的人都自比“老二”,即使一般低能的 人也不愿与“老大”为伍。与陌生人搭话“二哥”、“二叔”一类被认为是尊重,而叫“大哥”这样的称呼,则被认为是污辱。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个新语汇时兴起来。不过,在年岁稍大的人们中间,特别是乡下 ,大都还是喜欢把自己唤做“二哥”、“二大爷”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