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图书馆始建于1904年,由张之洞创办,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它坐落在武昌蛇山南麓,馆舍面积近3万平方米,馆藏总量达400多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45万余册,近50个学科(领域)文献达到或接近研究级水平,凡与本省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发展相关的重要典籍基本齐备,建立了较完整、合理的藏书体系,对全省经济建设,科研生产和科学决策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被誉为“楚天智海”。
湖北省图书馆现有在职职工近300人(不含劳务派遣和志愿者),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0余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 湖北省图书馆本着"读者第一,服务为本"的原则,努力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辟有各类阅览室14个,外借窗口4个,全年365天对外开放,为读者提供借阅、咨询、课题服务、代查代译、网上查询等服务,现有持证读者10万余人,年接待读者100万人次,书刊流通200万册次。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湖北省图书馆启动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建立了以光纤为主干的千兆局域网,配置了双机容错和磁盘阵列系统,建立了湖北省图书馆网站和湖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形成了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群,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企业产品、科技成果等数据库,以及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献和多媒体数据库,设立了电子阅览室、影视观摩厅、视频点播室、多媒体教室、少儿阅览室等服务窗口,以及公共查询和检索服务系统。
湖北省图书馆屡次荣获“全国文明图书馆”、“全省十佳图书馆”、“全省文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湖北省图书馆新馆舍建设已列入湖北省“十一五”规划项目。
办理办法
借阅证类型
本馆通行两类借阅证:中外文读者证、中文读者证。
发放对象:凡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士,愿意遵守本馆规章制度,持有效证件者,均可申请免费办理读者证。
办证手续
1、人工办证:填写“湖北省图书馆读者申请表”,并依据自身需要确定办证类型。持本人有效证件,交纳相应押金即可办理。
2、自助办证:根据自助办证机系统提示,持本人身份证,交纳相应押金,自助办理。
3、每张身份证最多可办理3张读者证。
读者证使用范围
1、读者证借阅总量为4本,可借少儿图书、中文图书、期刊、光碟、盲文图书。(中文图书借期为30天,可续借30天;少儿图书、期刊、声像、盲文图书借期为30天,不可续借)
2、中外文证可借外文书1本,同时可借少儿或中文图书3本。借阅总量保持4本。(外文书不可续借)
3、因免费开放,读者证期限默认30年。
4、读者超期滞还金每天每本0.2元。
挂失与补证手续
1、读者读者证若丢失,须带身份证到办证处挂失,并交纳补证工本费5元。
2、如在挂失后找到原读者证,凭本人身份证到办证处解除挂失,原读者证可以继续使用;如补办新证,后找到原读者证,不再退还工本费,原证自动作废。
3、读者可以凭本人身份证并交相应工本费补办新读者证,原读者证自动作废。
退证手续
1.还清图书后,须由本人持读者证、身份证在办证处办理退证及退还押金手续;代退押金需另出示代办人的身份证。2012年12月3日以前办证的读者,退证还需携带办证押金条。
2. 办理新证三个月后,方可办理退证手续。
3.办理退证手续满三个月后方可再次办理读者证。
办证注意事项
1、读者证仅限本人使用,持证人应对其读者证及所借文献负责。
2、新证初始密码为888888,读者登录本馆官方网站时只需输入借阅证号和密码即可办理续借、修改密码等手续。
湖北新馆
兴建中的湖北省图书馆新馆,位于风景秀美的沙湖之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省直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100.5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6.4亿元。主体建筑为地上八层、地下两层。新馆建成后,藏书能力将达到1022万册,日接待能力逾1万人次。省图书馆新馆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新馆工程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和太阳能采暖系统,在屋面安装太阳能吸收及利用装置,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新馆将于2012年6月左右对外开放,届时原馆将不再担负借阅功能。
新馆亮点
亮点一:公共图书馆单体建筑最大。到目前为止,在国内省级公共图书馆建筑中,作为一个单体建筑进行建设,规模达到10.0823万平方米,湖北省图书馆新馆最大。
亮点二: 内部功能设计突破最多。打破藏借分离的传统,全部图书陈放与阅览布置在一个空间,实现藏借一体化,方便读者,提高阅读效率;专家、少儿、盲人、残疾人等各种阅览人群在馆内各得其所。阅读、展览、培训、讲座、电子视听视屏等现代化设施功能齐全。阅读环境动静分明,室外湖水荡漾,室内庄重、静谧。
亮点三: 综合节能效果最优。新馆工程在设计开始全面贯彻节能设计的理念和原则。先后采用:雨水回用技术、太阳能技术、绿化微喷灌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及各种节能产品和材料的运用等,综合节能效果达到新水平。
建设大事记
2007年3月,根据武汉市规划局意见,湖北省图书馆新馆,确定为武昌沙湖余家湖村地段。
2007年5月,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工程正式立项,建设规模10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
2007年9月,完成新馆总体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招标,中标方案为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新馆建筑方案。
2008年6月,由中标单位中冶集团武勘岩土基础工程公司完成新馆地质勘察工作。
2008年7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武汉平成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为新馆项目代建单位。
2008年7月中下旬,湖北省发改委组织召开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并下达了《关于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意见的批复》。
2008年10月26日,新馆工程正式开工。
2011年6月30日,新馆工程将完工交付使用。
2012年12月8日,湖北省图书馆新馆试运行,向公众开放。
湖北省图书馆原址
湖北省图书馆原址位于阅马场,阅马场位于湖北辛亥革命博物馆前的孙中山铜像汉市武昌城区中部,蛇山南麓,东接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到湖北剧院,北临蛇山南麓黄鹤楼下,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另一资料为东西长200米,南北宽400米,可能因计算方式不同)。武珞路以此为起点,横贯广场的中部,并向东伸展,西北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引桥公路相连,西南与彭刘杨路相通,是连通武汉三镇的主干道。
阅马场的旧址现推断为楚王府,后为明代练兵演武的教场,称作阅兵楼,在武胜门外,有演武厅三间。清顺治年间,湖北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重建新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清军练兵演武的操场和举行武科考试的考场。清军绿营兵的营房也在该地,原名阅马厂,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并已经约定俗成。
自楚王府被焚毁之后的数百年间,阅马场经历和见证了武汉的荣辱,这里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近三百年的士兵起义和革命斗争中,这里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史迹,因而又有革命红场之称。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6月,武昌发生兵变,被裁绿营兵起事,推举夏逢龙(夏包子)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并在阅马厂建立总统兵马大元帅府。自那以后,阅马厂就成为人民举行反抗斗争和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元月,太平天国攻占武昌,太平军在此筑台“讲道理”(宣传革命),并举行了进军南京的誓师仪式。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设军政府于此,并在南部塔台拜将,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
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厂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北伐军攻占武昌城后,武昌人民在此集会,庆祝北伐胜利。此后又是人民庆祝抗日胜利、武汉解放的场所。1981年在这里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盛大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