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湖是个季节湖。每年5至9月为汛期,11月至来年3月为旱期。《大冶县志》载:“春夏为湖,则弥漫浩渺远接天碧;秋冬为港,则转旋曲折而莫见所从出”。可别小看了这条港,一旦到了丰水季节,山洪裹夹着暴雨四面八方如注般涌来,“浊浪排空,樯倾楫摧”。
常言道:洪水无情。汛期大冶湖成为一祸一直是大冶官府的一个心病。《同治版大冶县志》对大冶湖为患乡里的文字记载至少有百余条。
让我们随便挑几条看看:
嘉靖二十九年大水,舟入县前。
万历三十六年大水,水入城郭田园,庐舍多被淹没。
康熙二年秋大水,连雨二十余日,经冬不退,民舍倾圮,舟行于市,不及万历三十六年尺许。三年豁免二年水灾十分之三。
乾隆七年壬戌大水,江湖为一。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大水,本朝是年,水大于前。
道光十一年大水。过乾隆五十三年八寸。五月江水暴涨,五日长起丈余,居庐漂没无数。是时,民鲜蓄积,猝遇大灾,流离载道,至冬,多殍死者。
道光二十八年四月至六月多甚雨,过辛卯年(道光十一年)二尺三寸。民庐被淹,每遇风起,倾倒之声不绝,听之惨烈。
咸丰三年十一月水涨氵韦 源口,行船如平湖。然盐贵,斤至百余钱。
从这些简短平实的记载中不难看出,明代大冶湖水灾以万历三十六年为最,“城郭田园入水,庐舍被淹”;清代水灾最严重的是道光二十八年。水势超过道光十一年2尺3寸,民庐被淹,每遇风起,倾倒之声惨烈。
根据解放后的水文记载,大冶湖1954年最高水位25.4米,1963年最低水位是11.3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隐藏在水位落差超过两倍数字后面的是老百姓难以承受的水患之痛。
水灾给人民生活带来惨痛记忆的同时,还毁灭地方经济,破坏生态。故此历来大冶在任之官,治水往往成为第一要务。
早在明代,地方民众在官府的组织发动下,曾对大冶湖水患进行过多次治理。比如数次建大小金堤,改建寡妇堤,疏浚河道等,但收效甚微。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冶湖水来源于东、西两大水系,平时几乎无水,但一到多雨季节,附近十里八乡的山洪纷纷汇集令湖水暴涨;二是日常水位低于大冶湖的长江在丰水季节水位骤然抬高,古代长江无堤防涵闸,每到洪水泛滥季节,江湖合一,江水冲过氵韦 源口倒灌入湖,让水满为患的大冶湖雪上加霜。
很显然,根治大冶湖水患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切断大冶湖与长江的自由连通之路,在大冶湖入江口建一座闸门,让它涝时排水,旱时引水,有了这样一道生死之门,大冶湖才能造福民众。
封建时代,生产力落后,物质匮乏,要在长江口修闸谈何容易?所以,从明代一直到清代,建大冶湖闸治水的梦想,仅仅只能停留在老百姓的期盼之中。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五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降大雨,长江水位暴涨,超过乾隆五十三年水位8寸,到初五日水位高达丈余,江水倒灌入湖,大冶湖两岸一片汪洋,村塆民房淹没无数。
时任大冶县令山东蓬莱人王启炳(道光十一年到任,道光十二年调任江夏知县)在视察了大冶湖灾情后,眼前惨景让他不得不做出启动大冶湖闸修建工程的决定。当时,老百姓因水灾流离失所,到处是饿殍,人力不足,大冶湖闸工程进展缓慢。直到第二年的四月,水闸工程仍然没有竣工。
可惜的是,这一年湖北盐道刘肇绅因官盐滞销受到皇上斥责,而王启炳总管盐卡有方,私盐极少过卡,官盐销量一路飙升,被湖广总督卢坤选中,于道光十二年代理江夏知县,候补湖北盐道之职。离任前,王启炳特地前往氵韦源口,再次视察大冶湖闸工程。想到自己举全县之力仍然没有能够完成大冶湖这道生死之门的建设,内心充满了遗憾。一路上四次下马回头遥望大冶湖闸,依依惜别之情难以割舍。后来闸门建成,为了纪念王启炳为民造福,老百姓特地把大冶湖闸称之为“四顾闸”,王启炳四次下马的所在,被称作“四顾山”。
此后,四顾闸垮垮修修,修修垮垮,一直守护着大冶湖。光绪二十六年前后,出生于大冶的一品振威将军敖天印两次捐款500两,用于四顾闸的维修加固,工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完工,并立碑为记。
解放后,特别是1954年特大洪水后,四顾闸已变得千孔百疮,虽然经过多次小规模的维修,其泄洪、引水功能已经大大不如从前。1970年,原大冶县举全县之力,历时3年,在四顾山下新建大冶湖闸,湖闸4孔,全长40米,闸高23米,每孔宽6米,高6米,采用电动启闭。
1995年,大冶市再次实施四顾闸改建工程,将四顾闸、大冶湖大闸和大冶湖泵站三者连为一体,兴建大冶湖入江枢纽工程。该枢纽工程结束了大冶湖百年不能直通长江的历史,100吨级船舶可顺利通过四顾闸,汛期能排湖水200个流量,干旱可倒灌江水100个流量,20吨汽车可安全通行。
“四顾闸”这座百年老闸不但成为大冶湖能挡长江百年一遇洪水的重要防洪屏障,而且逐渐成为大冶湖具备防洪、通航、排涝和陆路交通等综合效益的新生之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