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皮影是在我国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艺术,是古代人民思维与物质观念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古代人民生活和居住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点。它符合百姓的审美情趣,深为大众喜爱。具有作品高大美观大方,形象夸张、刻工精湛、细腻,色彩明快、雅俗共赏等特征。
艺术简介
礼泉皮影(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
在皮影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通常以西安为界将陕西分为东西两路,礼泉皮影属西路皮影,(也有将礼泉皮影归为以灰皮为主的北路的说法。)东路皮影以华县渭南为主。其形制小巧高约28cm左右,男性多为豹头深目,女生角色妖媚秀丽。民间工艺性强。西路皮影分布在西安以西礼泉、乾县、甘肃等地,其形制较大,高约40cm,头脸多为通天鼻梁,具有粗犷的感觉。
基本特征
礼泉县皮影是在我国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艺术,是古代人民思维与物质观念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古代人民生活和居住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点。它符合百姓的审美情趣,深为大众喜爱。具有作品高大美观大方,形象夸张、刻工精湛、细腻,色彩明快、雅俗共赏等特征。
艺术分类
礼泉皮影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泛,按演出功用可分为十大类:
主要价值
1、皮影是一种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它是我国古代社会人民艺术的结晶,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发展和民俗、宗教、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礼泉皮影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皮影作为一种艺术品,经常与外国艺术进行交流,展示了我国人民的艺术成就为世界了解中国做了辅垫。
3、礼泉皮影的造型夸张,刻工精湛,色彩艳而不诈,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8传承谱系
礼泉皮影分布广泛,门派众多,其中具有代表性人物有:
1、裴寨张里村郑鸣和,男,生于1942年,没有专门拜师,看过多位艺人雕刻后自学而成。
2、西张堡南寨村梁思熔,男,生于1953年,原从业于美术,后自学而成。
3、药王洞乡王店村张志和,男,生于1952年,受家庭熏陶自学而成。
9濒危状况
1、现代由于电视、广播、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基本上全天都能收看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而作为皮影载体的皮影戏的冷落制约了皮影的发展。
2、作为一种艺术品,销路的不畅制约了皮影的扩大和生产,使得人们不断转型,导致从业者愈来愈少。
3、资金匮乏,使皮影的保护、抢救、传承难以全方位实现。存世艺人年事已高或患病在床,以致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
保护计划
资金投入情况:
从2004年起,县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资金1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以10%的幅度递增,用于地方文化抢救和保护,把礼泉皮影作为县域品牌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传播载体,建立了传承保护机制,使礼泉皮影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通过保护传承人达到保护作品的目的,为此,礼泉县范围内已经命名了一批皮影艺人为民间艺术家,确认了相关传承人的地位,并对传承人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2、县政府还组织专家,学者对皮影的相关资料作了系统收集和整理,编入本县县志。
3、举办和参加艺术节,扩大皮影的影响,提高人们对皮影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保护内容
要全面、系统、准确地保护皮影的内容,艺术形成及文化表现形式,对于各种流派予以有效保护。从总体而言,皮影的保护内容分为保护传承人,保护作品,保护文化表现形式三方面。其中保护有代表性传承人是第一要务。同时要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另外要再次对皮影进行普查,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建立完整档案,用录像、多媒体等手段对皮影进行全面、系统、真实的记录,并对调查资料及相关实物作妥善保存,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对皮影进行广泛宣传,使礼泉皮影更加深入人心。
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abc.wm23.com/xujing728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068730672
我的梧桐子网站 : http://www.wutongzi.com/user/uartimng.aspx
梧桐子网站——礼泉: http://www.wutongzi.com/kan/shaanxi/liqu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