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梅花拳——亚

家乡区县: 邢台市威县

梅花拳全称为“五式梅花桩”,因在梅花桩上演练而得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落地演练后称落地梅花桩,习称梅花桩、梅花拳或梅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拳种之一。威县梅花拳历史较为久远。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威县李家寨张姓梅花拳的一支随山西移民迁至威县,有别于今平乡的梅花拳,后平乡梅花拳的两支先后传入威县。著名义和团领袖赵三多曾把威县梅花拳改名义和拳,并发起义和拳运动,成为义和团运动的源头,因此,威县梅花拳也被称为爱国拳。

梅花桩强调动静结合,动则助气血贯注四肢百骸,静则修养心神,正所谓:“身不动则心安,心不动则神宁,”这样才能加强身体的微型循环运动。以意为帅,以气先行,意引身行,身随意转,动字为先,伸筋拔骨,活血养气,意力协调,平息止念,气贯丹田,这正是“心在灵台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

中医讲“肾主骨,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梅花桩通过动静相结合的练习,锻炼人体筋骨皮肉,以达到调节五脏经脉气血之目的。梅花桩五势“大、顺、拗、小、败”五个姿势,按五行的属性,分属“金、水、木、火、土”;在五脏则分属“肺、肾、肝、心、脾”。
大势要求两腿三七劲,含胸拔肋,一拳平伸,沉肩坠肘,一拳上举于耳后,两拳眼意念相对,意在上方。肺居上焦,在胸腔两侧,主气,司呼吸,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通调全身气血运行。此势“含胸拔肋”,有助于加强肺的呼吸运动。
顺势要求弓步平膝跨,与地面90度垂直,两臂前后平伸,拳背微往后摆,挺腰含胸拔背转头,气沉丹田。肾居下焦,腰为肾之府,气归丹田而滋养双肾,肾主纳气,加强呼吸深度。肾藏精,化生元气。元气推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逐渐激发了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拗势要求两臂伸直,一腿内扣,一腿蹬直,脚跟外旋。转动双肋,有助于双肋经络气血运行。肝居中焦,肝经循行“肝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与督脉会于巅”,经气通过肝经,肝受养,肝畅情志,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此势有助于调节血在全身的分布。
小势要求身体呈单重力,一拳平伸,沉肩坠肘,一拳置于耳后上方,胸做含,意在胸中。心居上焦,主血脉,主神志,主宰人体生命活动。胸为心之所在,意在胸中,加强心经气血运行。
败势要求列身拔肋,两臂伸直,意在脊中,脾居中焦,位于脊中,经气仍畅,脾气受养,脾统血,主运化,脾能运化水谷,此势有助于把食物的精华运输到全身。
五脏之中,心为君主,肺为华盖,脾为后天之本,肝为将军,肾为先天之本,五脏藏精而不泄。梅花桩久练可令五脏调和,阴阳平衡,化生精、气、神,使气旺,精盛,神足。古人对此有精辟之语:“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保,万两黄金不与人。”又云:“人命在己不在天,保精养气可延年。何须外炼金丹药,梅花五势颐寿丹。”

 

小怪亚(2014-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