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东北三宝”之一,有“百草之王”的美誉。东北三宝,人参为首,实不为过。这种“人形”的草本植物,至少在六十年代以前,还带着几分神秘色彩。关东老参客们的传奇总能引人遐想,关内民间对其认识甚至涉染迷信,诸如主贵之人方可野外见参;见参之人须大喊“棒槌”,人参才不会“遁形”云云。经过千余年时间的演变,人们从最初的“放山”采参到悉心培育种植人参,已经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人参栽培体系,并形成了特有的“人参文化”。而抚松县更是因其人参产量、规模大,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人参之乡”。
抚松县最早栽培人参始于明隆庆元年(1567)。1921年,园参生产达到鼎盛时期。1986年,抚松县西洋参作货面积710平方米,园参面积达到502万平方米,总产值6109万元。1994年,全省首家有关人参资料和实物的博物馆——长白山人参博物馆在抚松县建设开馆。1995年3月6日,抚松县被命名为“中国人参之乡”。
据介绍,早些年间,抚松县周边参农的人参贸易都是以他人收购为主,参农将人参采集后等待商人们前去收购。后来,收购人参的商人逐渐变少,参农便走出家门,聚集在万良镇的路边售卖人参。久而久之,其他地区乃至省外的参农也来到此地从事人参交易,规模越来越大。
1989年,万良镇形成了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的人参市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人参交易集散地。2005年,万良镇政府与浙江温州投资商合作,进行了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的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的异地新建。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年交易额达到56亿元,全镇以人参为主的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0%以
人参已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已进行保护。其它分布区也应加强保护,严禁采挖,使人参资源逐渐恢复和增加。东北三省已广泛栽培人参,更是与石斛、鹿茸一起列为中国三大滋补佳品。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采挖,资源枯竭,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东北参处于濒临绝灭的边缘,因此,保护本种的自然资源有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