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朝于都知县高伯龄在宏治巳未年(1499年)县志中称:“于都为汉大县,自孙吴割地为阳都(宁都),肖粱分地为安远,南唐析象湖镇为瑞金,宋析五州镇为会昌,石城之分又自阳都(宁都),是雩之一邑分为虔(赣州)之六县,且吴、晋立郡于此。实为一大都会”。这段话可以说明白无误的概括了于都作为“六县之母”的历史由来。事实上,正如古人所云:“然则雩经五县所分折,枝叶虽翦,其本实固未拨矣。”真是绝妙地肯定了分析之后的于都作为“六县之母”地位的不可动摇。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时间老人的脚步,重返汉唐去领略一番“六县之母”昔日的风光吧。
自从汉高祖六年灌婴在古田筑垒建县之后,于都县城因水患灾害等原因曾几度迁移,唐以前县治两进两出于东溪之阳计768年。加上大昌村(今梓山固院)的64年,在经过总共800多年的实践证明之后,老祖宗于“贞观之治”的631年,终于将于都县治固定在今天的县城所在地,屈指算来也已经有一千三百七十多年的辉煌历史了。
可以说,历史选择了灌婴的勇敢敏锐,而“六县之母”则选择了于都的人杰地灵。在经过西汉“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随着汉代江西的进一步开发和赣南在连接祖国南疆特殊地理位置的凸现,赣南先是从豫章郡分离出来,后来,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赣南又从庐隐郡划分出去,设立地级机构的庐隐南部都尉而直接统辖赣南六县,治所就设在我们现在的于都,后来的南康郡,南康国以及罢国复郡后的南康郡都曾治所于于都,虽经数度迁移,但从三国至隋初的345年时间里,于都作为赣南最早设立相当于现时地区级行政机构却仍然是先后长达269年之久。
[以示意图显示县治迁移情况和郡治迁移情况]
于山巍巍,护佑着于都先民,贡水悠悠,孕育着客家子孙。虽说秦汉时期的于地人烟稀少,可是他们却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一开始就凸现出赣州东部六县之母的独特优势,这从于都博物馆的考古资料上便可得知。因为秦汉时期的于都土著不但已经学会使用铁制农具,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拥有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牛耕技术和制陶业,这与其他六县相比显然是前进了一大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