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历史总是呈波浪式向前发展的,当年的客家先民为了保族保种,他们“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不避千里辗转,潜入深山洞府,但这绝不是消极避世,而一旦大敌当前,民族危难,他们却总是挺身而出,血战到底。看:桥头暴动!里仁暴动!步前暴动!赣南第一块根据地处处歌声嘹亮,赣南第一个县级工农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的旗帜高高飘扬!
[“分田分地真忙”的喜悦][“风展红旗如画”的盛况]
当年,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就设在于都,于都曾先后分设了胜利、登贤、瑞西、兴胜、于西等5个县,苏区后期于都境内的人口已经达到三十四万之多,于都真正成为了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和大后方。“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固陂新田打胜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完成了集结并进行兵员、弹药、物资等补充之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张闻天等领导和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共计87000多人,就是分别从八个渡口“星夜渡过于都河”,开始举世闻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而在中央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又领导苏区军民顽强抵抗国民党的猖狂进攻,于都南部的上坪便是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块根据地,同时也是赣南三年游击战争的策源地。苏区时期于都曾先后有68519人参加红军,十万多人支前参战,光是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达16336人。事实证明,于都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可敬可爱的六县之母啊,就是如此展示她那海洋般的宽阔胸怀的。
[高山仰止,青松挺立,英雄交响曲响遏行云]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她英雄下夕烟]
深厚的历史积淀,光荣的革命传统,勤劳勇敢的客家先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大批文物古迹,革命旧址更为我们铺开了绚丽多姿的精彩画卷。《爱莲说》的周敦颐恐怕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名人吧。可你知道吗?九百多年前他就在于都的罗田岩亲手种下了两棵柏树,剩下的那棵千年古柏如今依然是郁郁葱葱、直插云天的护佑着六县之母的一方净土。别看这位宋代道学的开山始祖哲学上大名鼎鼎,可在官场上却混得并不怎么样,好在老夫子也并不稀罕这个,不信,于都罗田岩那飘逸洒脱的摩崖石刻就可以为他作证:“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可以说,周敦颐是第一个“炒作”罗田岩的名人,而踩着周老夫子的足迹,岳飞、文天祥、八大山人更是在罗田岩留下了他们辉煌的杰作,据记载,在周诗的影响下,历代名人专为罗田岩而作的诗文就有83件之多,于是珠玑荟萃的摩崖石刻也就成了罗田岩一道最绚丽的风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