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珍,女,中国党员,1961年出生于赤城县雕鹗镇向阳村。1978年高中毕业后先后从事过教师、民政、慈善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县、局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2002年被评为省妇联“巾帼创业带头人”;2011年被评为省殡葬行业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同年又被评为民政部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
一、功苦同铸为殡葬
她接任殡葬工作后,带领全体职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殡葬改革文件和业务知识。她和职工们跑遍了全县440个行政村,深入细致地宣讲改土葬为火葬的好处及有关政策。对丧主以礼相待,确有困难的丧主殡仪馆出资相助。
她任职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大抓场馆建设。原计划投资640万元的工程,全靠她和职工自筹资金150万元、贷款300万元在原地上动工。为了考察项目及设备,为了节省开支,多次去北京、到廊坊、跑湖北,路上只能吃些干粮。
从2006年开工后,她带领职工清理垃圾近百吨,修剪树木上百棵,整修路面百余米。由于工作的压力,殡仪馆竣工前,她高烧39度多,输液到凌晨1点多。第二天在办公室继续打点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10月27日,各种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的花园般的殡仪馆落成了,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
殡仪馆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绝大部资金分不到位。一些不明真相的民工受人蛊惑,结伙到殡仪馆,甚至到她家索要工资。那时,她单位不能去,有家不能回,晚上只好住在娘家。无奈之下,她向县委赵书记汇报了建馆的经过和资金严重亏欠,赵书记听后深受感动,决定在一周内拨款60万元以解决燃眉之急,其余贷款,由县财政逐年还清。
她以馆为家,常常夜接尸体,协助整容师整容。有一次,为一位因车祸撞得面目全非的男子整容,我用钳子拽起死者头皮,整容师李师傅一针一针缝合,经过4个多小时的修复,恢复了大概形象,其家属看到非常满意,再三表示感谢。
为了加强殡仪馆配套工程建设,她又和有关人员走遍了县城周边大山,最后在赤城镇郑家庄墩梁沟征地300亩荒山坡,兴建起经营性的凤凰山公墓一座。2008年4月正式运营,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殡葬“一站式”服务体系。
二、孝善双修献大爱
百善孝为先。她母亲已80岁,患有多种重大疾病。她经常寻医问药,多次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中精心调养,从未因照顾老人而耽误工作。爷爷(是丈夫的亲爷爷)年事已高,儿女很多,但他老俩口就愿意和她们一起生活。在爷爷去世前8年,一直与我们吃住在一起。在老人病重期间,她亲自喂水喂饭,接送大小便。老人的后事,如寿衣、寿棺等全部是她给置办的。爷爷临终前常常念叨:哪儿管宣传,我要把我孙媳妇的孝顺好好说说!
她对他人的关心也胜似亲人。原在殡仪馆做门卫的崔凤英大娘,因老伴儿去世生活拮据,她把自己的房子打扫干净接大娘来住。一住就是15年,从未向大娘收1分钱,水、电、收视费等她全部包下。只要给母亲买衣服,总是一款3件,母亲的、婆婆的和崔大娘的。崔大娘常常感动的说:“我遇到了一个好闺女!”
2012年1月,我到县慈善总会任副秘书长。县政协包村第一书记王晓英和百乐协会会长郑乐平为了给镇宁堡乡杨家村的4岁男孩杨硕看病,来找县慈善总会,她了解到情况后向领导汇报的同时,联系省慈善总会为他争取到救治项目。通过复诊检查得知杨硕同时患有心脏疾病和胸腔疾病,病情特别严重,两个手术需要同时进行,不符合项目免费救助范畴。之后,她主动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张宾,详细说明了杨硕的病情和家庭状况。张大夫被她感动了,治疗费减免到4万元。6月18日,杨硕手术很成功,现正在康复之中。县慈善总会为他解决了除新农合报销剩余的全部医疗费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