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婆尖位于大冶金湖街办龙角山南麓,与黄坪山风景自然生态区相邻,山上一年四季云雾缭绕,气温比山下低4-6摄氏度,特别是山上的云雾山茶名扬四方。在半山腰处,至今还保留着上世纪70年代的知青点,前后有三批70多名热血青年将青春洒在这座山峰上。如今太婆尖青翠欲滴,茶园飘香,各种植物也是郁郁葱葱,成为黄石地区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区。
黄石地区第二高山峰
春节前夕,太婆尖连降了三场大雪,山上一片银妆素裹。2月初,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登上了这座海拔838.9米的高峰,山上依然还有残雪。
太婆尖是黄石地区第二高山峰,仅次阳新县七峰山的南岩峰(海拔862.7米),攀登上太婆尖,不仅要一番毅力,还要一份体力。沿着蜿蜒的山路上,向林海深处挺进,踏着一层厚厚的积雪,脚下发出“吱嘎吱嘎”的脆响,仿佛走进了林海雪源。穿过一片雪地,来到一片开阔的茶林绿带,虽然是冬季,还是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了茶的醇香,身上那一份疲倦随着一阵清风,飘散得无影无踪。
经过数小时的攀登,满身大汗终于爬上了顶峰。举目四周眺望,仿佛山下星星点点的村庄迎面扑来,还有那绵延起伏的山峦飞来,这时,才知道什么是叫一览众山小,登高怀远的豪情。难怪有人赞叹太婆尖,留下了“驾雾乘车上太和(婆),翻腾绝顶笑牵萝,软风吹醉低天月,欲策飞龙跨大蟆 ”的诗句。
据当地人介绍,在很久以前,山上居住了一位孤独的太婆,太婆在茅棚前种了几分地的好茶,山下居民常带上粮食上山换茶。有一年,山上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雪,大雪封了山,村民不能上山,太婆在一片冰封中孤独的去世了,有人为了纪念她,在山巅上修建了一座寺庙,每天守望着山下星星点点的村庄,久而久之,人们就称此山之为太婆尖。也有人说,太婆尖实际叫太和尖,由于大冶方言“和”与“婆”发音相近,人们就习惯称太婆尖了。太婆尖一年四季之中,将近有200多天是在云雾缭绕之中,很难看清其真实面目。另外,太婆尖还有一个特点,四周均是裸露而坚硬的岩石,惟独太婆尖山顶处却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黄土,植被非常的茂盛。
太婆云雾茶名扬四方
太婆尖的云雾茶是湖北地区的名茶,有人形容,喝了太婆尖的云雾茶,人就像神仙一样快活、逍遥自在。
站在太婆尖半山腰,碧绿的茶林郁郁葱葱。据介绍,太婆尖由于地处高山地带,气候偏低,但日照时间长,茶叶能很好的吸收阳光,加上此地土壤肥沃,山高坡缓,终年雨水充沛,云雾缭绕,湿度温润,生长的茶叶自然清香醇厚。
太婆尖茶场,还是鄂东南著名的高山茶场,名优茶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出产的“云雾茶”,以无虫害,无污染,清醇可口而享誉省内外,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1996年,“碧剑云雾茶”荣获湖北省首届“鄂茶杯”名优茶评比金奖。
太婆尖茶场始建于1973年,茶场面积500余亩,每到采茶时节,茶场一片歌海,热闹非凡,现有碧螺春、龙井、毛尖等12个品种,茶叶生产已走上了产品优质化、品种多样化、包装精美化的道路,产量逐年上升,效益稳步提高。
知青留下印记
在太婆尖半山腰处,有一个四合院式的红砖水泥建筑,据介绍,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当年知青下乡时生活和劳作的地方。
该建筑极具时代特征,三面是当年男女知青的住房,一面是食堂和公办室,围成一个带走廊的正方形。这里还有当年知青在此生活和劳作时留下的痕迹。如当年留知青在墙上留下的各种规章制度、记分牌、宣传标语和宣传画等。特别是食堂里的那几口大锅和土灶、蒸笼等生活用具,更激起大家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回忆,还有知青亲手在院中央种植的杉树,依然还是那么的挺拔。
在院子外的山坡上,有一棵法国梧桐,据说也是知青亲手栽的,由于受到山上低气候的影响,竟长得像是松柏一样苍劲、高大。虽然在冬天的季节里,没有了树叶,但它那粗壮而弯曲的枝干仿佛在笑傲苍穹,在等待着春天的脚步。
林场支书潘润池介绍,1969年,在太婆尖半山腰建了这个知青点,先后有三批知青共70多人来此拓荒。当时,这里是一片林海,生活十分艰苦,这里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知青回家往返一次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知青们先后开垦出了800多亩茶场,生产出来的太婆尖云雾茶在湖北地区名气不小,受到当时上级的好评。1979年,知青全部回城,知青点也就成了一座空房,只有在采茶的季节,林场的工人才来此采摘茶叶和生产茶叶。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处公办室副主任彭清华(正部级)当年就是太婆尖知青点的一名下放知青。潘支书介绍,只要彭清华回到大冶老家,他都要带着妻子和孩子到太婆尖来看看,看看这个曾经滋养他成长的地方,回忆当年和其他知青在一起生活和拓荒的往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