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人,真正的早出晚归,甚至侧夜不眠,兢兢业业的守着水渠,没有一丝的怨言。他们手里捏着整个升钟湖的命脉,不敢有一丝懈怠。默默无闻几十年,不求名求利。每当进入汛期,位于南部县境内的升钟水库右总干渠管理所王大湾管理站的赵德宏,就绷紧了神经。8月8日早晨,天刚蒙蒙亮,赵德宏就从管理站出发,沿着一条长长的山路,开始对管理站管辖范围内的升钟水库渠道安全进行巡查。
7公里长的渠道,赵德宏每次巡查要用一天时间。这一天里,他的一日三餐,只有在升钟水库渠系过境的村落“解决”了。
升钟水库右总干渠全长近40公里,横穿整个南部灌区,是升钟水库灌区内最大的一条渠系。右总干渠管理所下设赛金管理站和王大湾管理站,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灌溉期间,主要负责流经辖区的升钟水的安全通畅。
郑润堂是赛金管理站站长。每年春灌和秋灌时,也是他最忙的时候。“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得出发,沿着自己分管的渠道巡查,主要查看渠道沿线有没有坡漏、管涌、裂缝等险情出现。巡查一次要走20多公里,一般是走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灌溉期间风雨无阻。”郑润堂告诉记者,今年7月7日,正逢汛期,他接到管理站辖区三清宫村的巡管员的报告:“花冠镇境内的升钟渠道因山体塌方堵塞了,如不及时疏通,洪水和淤泥就会冲垮渠道,并威胁附近的农田和民房。”接到险情后,郑润堂立即骑上摩托车,冒着大雨,来到山体滑坡点,组织当地村民,用铁锹和锄头清理滑坡体。因抢险及时,保证了下游渠系的安全。
“只要有险情,我们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这是我们守渠人的职责。”在赵德宏守渠的日子里,像这样的突发事情,时常都会遇到。
升钟水库左分干渠渠长40多公里,渠道设计流量6.4立方米/秒,渠道纵灌阆中、南部、仪陇三地。杜勇是左分干渠管理所飞凤管理站站长,灌溉期间,他每次巡渠,翻山越岭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还要淌水穿过2公里长的一条隧洞。
“在隧洞内巡查,主要看有没有渗漏、塌方等安全隐患。灌溉期间,升钟水有齐腰深,仅凭经验是看不出这些隐患的,必须猫着腰、淌着水,慢慢巡查,任何一处隐患都不能放过。”杜勇算了一笔行程账,他每年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升钟渠道上巡查,一次往返20多公里,一年就要走3000多公里的路程。“保灌区人民用水安全,保升钟水库渠系畅通,吃这点苦,算不了什么!”不苟言笑的杜勇说,如果灌区群众需要,他宁愿在升钟水库左分干渠上干一辈子!
伴着隆隆的发电机组声工作,每次换班,走出厂房,都是头晕耳鸣,晚上睡觉时,枕边还要放上安眠药……在升钟水库右总干渠渠首工程管理所铁鞭电站工作,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何天俊已坚守了22年。
1995年5月3日,是何天俊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正在电站值班的他听同事说,自己59岁的父亲何在权(时任铁鞭电站会计)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办公桌上。处在山坳间的铁鞭电站,离最近的南部县铁鞭乡有4公里多路,离县城有100多公里,当何天俊与同事们用站里唯一的一辆生活车将父亲送往南部县人民医院时,父亲已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不幸离开了人世。
“为了南充的水利事业,我情愿坚守这份清苦与寂寞。”望着眼前静静流淌的西河水,何天俊轻轻地说,语气中充满着坚定。
升钟水库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已成灌区现有总干渠、干渠、分干渠5条,支渠8条,斗渠44条,农渠769条,总长5551.9公里,灌溉面积138.93万亩。据统计,升钟水库灌区工程自1987年运行以来,已累计向灌区供水32.7亿立方米。
在一条条细如血脉状的渠系上,每一名守渠人身上都有一个故事。正是这一个个甘守清苦的水利人任劳任怨的工作、默默的奉献,推动着升钟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谢谢他们的辛勤付出,感谢有你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