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4.67万人,耕地面积183万亩。即将开工的宝兰客运专线、规划的景礼高速公路过境通渭。
通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仰韶”、“齐家”文化。
——榜罗重镇,红色通渭。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通渭时,在榜罗镇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榜罗会议”,毛泽东同志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
——翰墨飘香,书画通渭。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现有书画创作人员3000多人,其中中美协会员4人、中书协会员19人,省美协会员32人、省书协会员35人,全县有集创作、装裱、交易、鉴赏等为一体的专业书画经营场所320多家,年书画交易额过亿元。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全县有小曲、剪纸、春叶、遮面、皮影等民间艺术8大类近2000种,“通渭小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渭皮影、通渭脊兽、通渭剪纸等7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书画名家书画通渭 ——诗书传家,耕读通渭。东汉时期有为我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近代有赵荣、牛树梅、李南晖、王瓒等文化名人,当代有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
——旱作农业,生态通渭。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初具雏形,走出了“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田—种植”的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的旱作循环农业路子。
——陇上神泉,养生通渭。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地表水温53.9℃,富含钾、钠、锂、锶、硼、钙、硫、氟、氡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是旅游、休闲、养生的最佳去处。
通渭,这个曾经因穷而出名的地方,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正在崛起的工业集中区 2006年以来,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5%,2011年达到2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5.9%,达到2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5%,达到4.3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9.5%,达到8100万元;财政支出年均增长33.8%,达到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达到10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达到2883元。今年前八个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