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调查

家乡区县: 甘肃省通渭县

 信用,在这里升华———通渭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调查

    作为全省扶贫工作重点县,通渭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自然条件差,群众家底薄,瞅准的一些种养加项目又因囊中羞涩而屡屡搁浅。当地领导告诉我们,从全县情况看,绝大多数农民靠着人均1200多元的年收入,除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和传统种养业外,很难有能力扩大再生产。而从现阶段农村投入机制看,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加上农行系统从乡镇撤出,基层信用社流动资金少、贷款额小且控制严格,使贫困农户很难申请到生产急需的贷款。因此,资金问题已成为农民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2003年4月,结合全县正在开展的“双培双带”工程,第三铺乡郭家山村的20户村民通过自愿结合、相互担保的方式,组成了“经济合作组”,一次性从信用社获取贷款,迅速发展小尾寒羊规模养殖,年底即取得明显成效。

  农民群众的这一创造给县委、县政府以极大的启示,他们认为,“信用合作组”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状,是解决农民群众生产实践中资金、技术等问题的一大“发明”,值得大力推广。

  为此,由县委组织部与县信用联社联系,结合金融部门在农村实施的信用乡、村建设,经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出台了《通渭县“双培双带”信用合作组实施方案》,提出从2003年起,每年发展100个“双培双带”信用合作组,到2006年全县每个村至少有一个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或加工业的信用合作组。他们坚持群众自愿结合、共同谋划项目、成员贷款互保、共享技术信息的原则,发挥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在管理模式上,坚持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体制,合作组成员自愿结合后,协商制定《章程》和发展规划,民主选举一名在群众中影响好、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党员致富带头人或村组干部为负责人,实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组内事务,精心选择发展项目,确保成员受益,形成了干部群众互帮互促致富的合力。

  “信用合作组”的组建,打开了多年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什川乡什川村土地面积宽广,适合种草养畜,但受资金制约,养殖业始终在低水平、小批量的层次上徘徊。开展“信用合作组”建设后,这个村的65户群众自愿组成10个信用合作组,相互担保从信用社贷款40.3万元,自筹资金2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暖棚84座,引进良种牛羊453头只,种植优质牧草2100多亩,使全村60%以上的农户走上了种草养畜的致富路。

  华岭乡大牛村立足资源优势,从信用社贷款20万元,激活村民手中18万元,短期内组建了育苗、养殖、食用菌等3个信用合作组,使全村所有党员和90%以上的群众都投入到特色产业之中,目前该村已建成颇具规模的养牛基地、北山放养鸡场、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云杉育苗基地,全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村民生活正在向小康迈进。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全县目前已创建各类信用合作组140多个,参与成员980多户,协调信贷资金323万元,发展种养加项目100多个,组内成员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总体发展挺快的。

安安(2014-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