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郧县先后出土了两件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2004年,经中法两国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法国成功地复原了“郧县人”头骨,并测量出“郧县人”的脑量值为1065毫升,接近“北京人”的平均值1075毫升,从而确定“郧县人”属于晚期直立人,距今100万年。“郧县人”头骨化石现存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同时它也是目前中国惟一一块人类祖先“直立人”阶段保存最为完好的整块头骨化石。此外,中法专家还通过对“郧县人”遗址的联合考古,确定了生活在中国次大陆上的古人类至少在80多万年前就开始使用手斧,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使用手斧的古人类,这一发现改写了长期存在于西方学术界“旧石器时代中国无手斧”的定论。
2012年12月,在对郧县“郧县人”遗址附近滴水岩化石点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中,发现20余件距今约10万到20万年的手斧。这一新发现不仅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存在着手斧,而且表明中国的手斧文化延续的时间远远长于非洲和欧洲。
(滴水岩化石点位于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1组,“郧县人”遗址位于曲远河左岸平缓的坡地上,曲远河由北、东、南三面环绕遗址向南注入汉江。)
据有关资料介绍,手斧是一类用结核、粗砾或大石块两面打制的重型工具,呈梨形或椭圆形,一端尖薄,一端宽厚,并且有一定的打制程序,故被称为人类最早的标准化工具。手斧常见于欧洲、非洲旧石器时代初期遗址中。为此,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莫维士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有没有手斧为界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划了一条文化分界线:在旧石器时代,拥有手斧的非洲、西欧、西南亚和南印度属于先进的手斧文化区,而中国等东亚地区则被划在没有手斧的砍砸器文化区。这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当时人类智力发展的水平。西方学者一直认为手斧最早出现在非洲,距今150万年,而在欧洲则出现在50万年前。在中国过去的古人类研究中,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以及最负盛名的“北京人”,都没有在与古人类化石共生的地层中发现手斧。而在郧县发现的手斧虽然仅有9件,其意义却非同寻常,由于这些手斧的边缘比较锋利,它们没有变钝,没有因为磨损而发亮,没有卷边,中法两国专家都认定它们并没有经过突然搬运后再沉淀下来,而确实是史前古人类在原地制造、使用后而废弃的。
无独有偶。2006年考古人员在对湖北丹江口均县镇双树旧石器时代遗址抢救发掘过程中,也发现一批精致的手斧和手镐。这些手斧由石英岩打制而成,一端尖薄,一端宽厚。初步确定遗址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大约80万年前,再次有力地反驳了“中国无手斧论”。双树旧石器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和研究“郧县人”的生活环境及其旧石器工业文化的性质与内涵提供了必要的补充资料,对探索古人类的认知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中西方旧石器时代手斧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相关链接
双树旧石器遗址的石制品有备料、石锤、石砧、石核、人工石块、石片(裂片、断片、碎屑)、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手镐、薄刃斧和手斧等类型;加工重型石器的素材主要是用硕大的河卵石,其岩性主要为硅质灰岩、石英岩和砂岩等。加工轻型工具的素材主要采用石片,其岩性主要是脉石英。该遗址石制品的打片技术主要采用锤击法,偶尔使用碰砧法和砸击法,因此也有部分两极石核和石片的出现。锤击交互方式打片和锤击交互加工石器是这一时期旧石器工业加工的特点。石器第二步加工比较粗糙,但器型比较规整。绝大多数的石制品都保留有砾石面。这些特征与汉水流域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特征很相似,属我国南方砾石工业传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