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槃王国·哈尼故里——元江

元江,是哈尼族先民的故乡,据史料记载,哈尼族先民从10世纪以前开始定居罗槃甸、开发元江坝,到公元1288年(元至元二十五年)元兵最后一次大屠罗槃城、“罗槃国”衰败,历经了300余年的漫长岁月。像“罗槃国”这样辖地三万平方公里,历经三百余年基本形成国家雏形的政权组织,在哈尼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仅此唯一。
哈尼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当哈尼族的先民来到元江时,元江还是一片无人居住、人迹罕至的原始大森林;元江大河两岸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哈尼族的先民一眼就看中了这片美丽富饶的热土,并开拓了这片沃土。
哈尼人落居元江后,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并利用优异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兼营狩猎。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物产的日益丰富,哈尼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也不断得到发展,部族力量日渐强大起来,并最终建立了自己的部落王国——“罗槃国”。
“罗槃国”是一个以“罗槃甸”(元江坝)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带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哈尼族王国,其管辖面积多达三万平方公里。为了便于管理,在最高领主“罗槃主”的下面还设有无数个小领主,各自管理一个部落小王国。包括了今元江县和新平县西部、墨江县以南至景谷县东部等广大地区,与越南、老挝接壤。还包括今绿春、红河、元阳、金平、江城、宁洱等县,及今西双版纳州的三个县和普洱市的澜沧县,以及越南、老挝、缅甸的一部分,这些地区至今依然是哈尼族最核心的聚居区。
“罗槃国”建国时期,内地汉族地区政治局势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唐王朝正趋于瓦解,全中国陷入“五代十国”时期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之中。当时,地处边陲的云南也正处在南诏政权崩溃瓦解、大理国正在兴起之时。这种局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罗槃国”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
后来,宋王朝统一了中原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但由于受辽、西夏等北方强大势力的牵制,宋王朝防范的重点和精力都放在了北方;而对包括大理国在内的西南边陲地区则仍然采用宽松的“羁縻政策”——主要是从形式上加以统治,而实际上却是各民族“自治”。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当时宋王朝腾不出更多的精力来经营“西南荒夷”地区,只好任其自行发展。
蒙古是在宋、金严重对立之时在北方崛起的一股强大势力。蒙古兵于公元1253年兵分东、西、中三路南下进攻大理国(当时大理国是西南地区势力最为强大的诸侯王国),并于公元1254年征服了大理国。
公元1258年,蒙古兵经车里(今西双版纳)远征交址(今越南),当时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倭泥)和傣族(白夷)都被征服(《大明一统志》卷87“车里军民宣慰使司”)。而此时,在云南边陲独居一隅的哈尼部族王国——“罗槃国”仍然未被征服而独立存在。说明当时的“罗槃国”实力不一般,连蒙古兵都不敢轻易进攻它。
一直到相隔17年后的公元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元兵(此时蒙古国已统一中国,并改国号为“元”)才渡过澧社江(元江)进军“罗槃国”,并以强大的军队进攻“罗槃国”的政治中心罗槃城。当时,“罗槃国”的国主是阿禾必。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装备有先进武器的强敌,阿禾必没有被吓倒,而是率领“罗槃国”人民进行了勇敢、顽强的奋力抵抗,元兵久攻不下。为拯救全城军民的性命,存续哈尼民族的血脉,被迫无奈,只好暂时顺应,打开城门,率众归降,罗槃主阿禾必及其子必思,名为归降元朝,实为不服,父子二人重新聚集力量,在南溪老林腹地“加滇郎”(今元江县羊岔街乡境内)形成整治经济中心,改罗槃国为加滇国,继续与元兵对抗,终因寡不敌众,多次对抗均以失败告终。之后,“罗槃国”所辖哀牢山西麓墨江、普洱等地的哈尼族各部落也只好“望风屈膝”,被迫接受元王朝的统治(《元史·赛典赤瞻思丁传》)。自此,曾经威震滇南、强盛一时的哈尼族王国开始进入逐渐衰落时期。
“罗槃国”的衰败,使哈尼族陷入苦难深渊,被迫离开苦心经营了几百年的罗槃城等土地平缓、肥沃,农耕条件优越的平坝地区,迁徙到罗槃城周围的山林中,当起了“山林人”,过起了山里生活。但勤劳勇敢的哈尼人没有在险恶的大自然面前低头,哈尼族的先民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向大自然要吃、要喝,动手开出了万顷梯田,一代接一代地繁衍生息,把家园建设得依然美丽、富饶。
历史证明,哈尼族是我们伟大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斗争传统,不仅以其精湛的垦治、经营梯田的特殊技能著称于世,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相继爆发了无数次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反抗民族统治、阶级压迫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革命斗争运动,涌现了无数叱咤风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推动了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小小。(2014-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