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前的沉思

家乡区县: 湖南省株洲县

来到都江堰,身临其境于宏伟的工程之中,鸟瞰、体察,反复赏读那座成就、哺育、滋养了天府之国2260余年 ,至今仍孜孜不倦地奉献着的古堰,总是会让人心绪起伏,感慨万千。

那项被称之“华夏文明之瑰宝”的水利工程,不仅结晶出“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等哲学思想的精髓,而且其构建本身,利至当今而功能不废之作用,也称得上是一个活脱脱的“活化石”似的科学发展观之样本。比如,堰首“鱼嘴分水堤”的选址,借助江河出山口的特殊地形和水脉水势,乘势利导,实现无坝引水。把滚滚南流之岷江分成内外两江的同时,又巧妙利用内低外高的地理和水期汛枯的时令条件,致枯水期有六成水入内江以灌溉,四成入外江;而汛期外江水量则自动调至六成以行洪,内江减为四成。即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比如,印证着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的都江堰泄洪排沙道之“飞沙堰”,亦是先民“识水性以活水”的杰作。因其“低”,可让洪水夹带的沙石从堰顶滚入外江,以免堵塞灌渠;而又低到恰当,保证了内江有足够水量进入“万派清渠之咽喉”——同属都江堰渠首的三大工程之一的宝瓶口。
由此可见,都江堰是以顺应自然﹑服务人类为前提,以对江河水性之利害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并加以利用而创建。这一集灌溉、防洪、航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于一体的水利枢纽,宛若天府之国的供血心脏和动脉,更似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圆融无间的生动画卷。
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提升的哲学思想至少告诉我们:人类不能与大自然为敌,也不能听任自然摆布。都江堰工程顺应自然,变害为利,巧用水文、地质、测绘、力学、工程设计与建筑等综合科技,形成人、地、水三者亲契合一态型”最佳结构。都江堰正是直面洪害水患的有为之举,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只能是对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而绝非无知蛮干。都江堰在创建中升华、总结出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观和方法论,之所以被世代所遵循,并非人类认识没有进步,而恰恰证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深刻领悟。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福祉所依。公元前256年前后问世的这一世界奇迹,已为人类服务超过两千余年,至今功能不废,其无坝引水结构无须替换和改造。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工程敢称千年基业?尤其那些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暂时增长的“短视工程”会遗恨千年。“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赵朴初语)让我们站在中华民族5000年科学文化积淀过程耸起的一块丰碑——都江堰面前,站在那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文化“结晶”和勤劳智慧的象征面前,时刻想一想给予我们的启迪、警醒与示范。

 

dianzi(2014-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