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吴堡手工挂面背后的故事这几天,吴堡县老张家手工挂面合作社理事长张永强特别忙,与张永强一样忙碌的还有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塄村村支书张斌,不到一个星期时间,村“两委”与挂面户就开了5次会,现有的生产及经营策略再跟不上的话,村里就会错失最好的发展期。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出,引爆了吴堡的手工挂面产业,红火的不只是吴堡人,全国各大企业、媒体也看中了吴堡传统的手工挂面产业,都想借势火上一把。
舌尖主人展示传统技艺
在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塄村,见到了张世新的老伴儿——69岁的薛守纪,老人18岁就从邻村白洛现嫁到了高家塄,传承老辈留下的手艺,开始了和老伴50年的挂面生涯。
薛守纪老人说,要做好挂面,首先要选好料。春麦做出的挂面最好,拿石磨细推慢磨,选前五回推出的面,再拿细罗子罗好。原来做面,是老两口相互配合的事,现在薛守纪和儿子张建伟、孙女张涛梅一起做。要做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和面。100斤面粉是他们通常一次的工作量。只见面粉在拳掌之间不停翻转,直到面团开始发泡,才停了下来,半个多小时才算完成这道工序。
接下来是饧面,这道工序要用三个多小时才能完成。吃过晚饭,晚上7点多,面团也饧的差不多了,开始第三道工序搓粗条,就是把面搓成寸许粗的长条,再盘入大缸,在这道工序中,手法的掌控,将直接决定最后成形时挂面能不能空心。而且看似随意揉搓的动作,已经为每一根面条的口感和品质注入了最初的基因。
晚上9点多,粗条饧好了,还要进行下一道工序——搓细条。在高家塄村虽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手工挂面这道手艺,但是讲究的食客,依旧能够尝出各家的细微区别。这其中的奥妙全然在盐分的比例、醒面时间的掌控以及手工搓面劲道的拿捏。
现在,儿子张建伟经过多年的锤炼,手法也相当老练,颇得真传,这也让老人深感欣慰。和陕北地区其他村落宁静安逸的夜晚相比,高家塄村的夜晚显得更加忙碌,家庭的分工劳作,夫妻、子女间的默契配合,形成了这个山村每个家庭几乎温情的一种和谐。
鸡叫头一遍,已是早上4点多了。和村里每一户制作手工挂面的人家一样,老张一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他们要把昨晚饧好的条面缠在面杆上,以便在天亮太阳出来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再去完成翻面和继续饧面这些必须的工序。此时,已经历经12个小时加工饧好的面条,变得非常柔软坚韧,在一家人织布般熟练的盘绕下,面条已均匀地缠绕在分面杆上。早上10点,气温渐渐升高,经过一夜反复加工的面条迎来升华变形的关键时刻。只见薛守纪老人手上拿着两个开面杆儿,放在面中间上下翻动,瞬间挂面变得纤细如丝,挂在外面,底部挂上重物,真正的手工挂面就开始晾晒了。
站在硷畔,看着老人家里,从窑顶垂直到地,迎风向阳晾晒的挂面如线似丝,轻柔得像一层层的薄纱,细密得像数不清的垂帘。满浸着黄土地的味道,散发着阵阵清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