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家乡区县: 安徽省临泉县

不愿做官的沈郢 沈郢,东周是时人,是聃季载的后代。品德高尚,谋略超人。当时沈子国已经灭亡。秦王每每听到传闻,都说他有济世之才。秦王想使秦国强盛,当天下霸主,到处收拢人才。于是秦王就请他到秦国去当宰相。但他坚持不就,不愿与虎狼之国的秦国有来往。便在自己的家乡颍河(泉河当时称颍河)之滨建了一个亭子,名叫“沈亭”,常在此钓鱼游息,自得其乐,直到幕年。他高洁的品格很受后世之人敬佩。
  
   百步穿杨的养由基 养由基,春秋楚; (今属地我县杨桥)人,有“神箭手”之称。公元前606年,楚国的令尹斗越椒因不满楚庄王削弱他的权力而起兵反判,并占领了楚国都城。楚庄王调兵遣将,前来攻打,两军隔河对峙。当进被称为神箭养叔的小校养由基正在楚军中。他向河对岸的斗越椒说“河水这么宽,双方箭怎么射过去呢?我听说你射艺高超,想和你以个高低,咱俩可站在桥头上,各射二箭,生死由命,不来的不是好汉。”斗越椒说:“你是何人?”养由基说:“我是乐伯将军部下的小将养由基。”斗越椒心想:“无名小卒,量无绝技。”于是随口说:“行,但必须让我先射你三箭。”养由基同意,各站桥头。斗越椒一箭射不来,被养由基用弓梢一拔,箭即落入河里。二箭射来,他又身子一弯,箭从头上一闪而过。第三箭射来,他猛一伸手,将箭抓在手里。斗越椒二箭未中,心中发慌,但前言既出,不能反悔。于是叫道:“你也射三箭吧,如不中,我还要射你。”养由基笑了:“要二箭射中,岂不是初学之人?我只一箭,就要你性命!”他取箭在手,高叫:“看箭!”斗越椒听到弓响,认为箭到身向左一闪。弓又一响,又向右闪。而养由基就趁他右闪时,“飕”地一箭,不偏不倚,正中斗越椒脑门,使之倒地身亡。从此楚人都叫他“养一箭”。有一次,楚将藩党想试他的箭术,在杨树上高低不等涂三片叶子,分别写上“一”、“二”、“三”字,又将三支箭写上“一”、“二”、“三”字,让他在百步外依次射箭。他三箭射出,依次而中。“百步穿杨”便由此而来。
  
   时称二龙的许兄弟 许劭(shao绍)、许靖为堂兄弟,东汉平舆(今临泉)县人,他们节操高尚,观察敏锐,爱好在一起评论乡镇党人物。困每月初一日更换一个评论题目,所以乡人称为“月旦评”当时名噪钱国,许多学子一旦受到好评,便声名远扬。因此,很多官僚政客争相前来,都想讨个好评语以进入仕途。曹操年轻时也曾备礼求见,许劭评论说:“消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高兴而去。同郡人袁绍了身豪门,办事喜好奢华,任濮阳县令时返家探亲,来到引地。因担忧许氏兄弟的评论,把送他的从多宾客辞去,说:“我驾着这么漂亮的车子,又穿着这么华贵的服装,让许劭兄弟看见了可不好。”为免受抨击,袁绍身着便服,骑一匹马回到家中。许劭清高自负,不趋炎附势。他曾去颍川注游乐,但就是不去拜访当地长者陈实。太尉陈蕃的妻子去世回葬平舆,四方乡邻齐去吊丧,唯独许劭不去。后来汝南太守聘他为功曹,郡属内清正廉洁的官吏十分欢迎,而品质不端者都很害怕。但由于他受门阀士大夫集团的排斥,不久弃官回家。大司空杨彪又鉴于他为贤良方正、敦朴之士,要他作官,他说“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坚辞不就,公元194年,国家大乱,他带领弟子及家人投奔扬州,次年在前往南昌途中病逝。
  
   清廉自乐的毕卓 毕卓,字茂世,晋朝鲷阳(今鲷城)人,少年时豁达豪放,很有才华。公元321年被尚收郎胡母辅之推荐为吏部郎。因当时朝政腐败,加上“八王之乱”,权柄你争我夺,杀杀砍砍,国无宁日。他为保身,扮成一个不问政事,不爱权势,饮酒自乐的人。与胡母辅之、攸放、攸孚、谢鲲、羊曼、光逸、桓彝结为好友,时称“八达”。他曾夜间醉后盗邻人之酒被缚于酒瓮边,天亮时主人见是毕吏部,大惊,解缚谢罪。而他却大笑:“让我闻一夜的酒香,多谢了。”并让其打酒再饮,大醉而归。至今民间仍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他曾说:“得酒数满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执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还说:“儒以文乱法,俠以武犯禁,自此衰矣。”于是自题一匾于门首:“游息书屋”。后来当上了行止秉正、统帅有方的温峤将军的平南长史,协助温峤做了很多有益之事,直至死去。国画大师齐白石曾有《毕卓盗酒》画作,并题:“宰相归田,囊中无钱。宁可为盗,不肯伤廉。”
  
   戊边抗知的韦仲魁 韦仲魁,字象时,清朝首光年间迎仙店北仁和寨人。少年时聪颖好学,性情豪放。白日识文,夜间习武,18岁时进京应方试,当前为武解元,26岁时录为武进士。随后从军,因带禽军队在云贵一带战绩卓著,极受清廷赞赏,被授为“云贵协镇孝督”要职。当时我国西南边境一带,常有外国军队越骚扰,抢掠财物.他数次率兵抗敌,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犯,保卫了西南边境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云贵注数民族地区,当时工农业、手工业和文化事业都很落后,他一面练兵御敌,一面帮助和鼓励当地人民开荒种地,开采矿山,开开辟道路,兴修水利,兴建学校同时也把内地的粮食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带到边疆,使媾的农业和文化事业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他的夫人是北方人,也常带侍女妇女。因此,他们夫妻在当地极受尊敬和爱戴。后因胞弟在家乡勾结土匪而受到牵连,清廷派人追查,他含冤自杀。当地百姓在昆明城西山脚下为他建庙碑,作为纪念。
  
   勇举捻旗的连登榜 连登榜,清咸丰年间鲷城镇东南连庄人。他原为教书先生,为人耿直,富有民族气节。鸦片战争后,清廷政治腐败,官吏贪赃枉法,对外割地赔款,签订辱国条约。对内血腥统治,残酷搜刮人民。加上地主的敲诈勒索和连年自然灾害,使得民不聊生。连登榜亲眼看到家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禁怒火中烧。于1853年乘太平天国北伐经过安徽、河南之际,毅然领导当地农民举起义旗,拿起枪刀和戈矛组成起义军,奋不顾身地与清廷官吏和地主豪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同时,鲷城西南小刘庄农民刘昌万,也领导了农民起义。两路起义军会合后,并力攻打同城等地。四方农民揭竿而起,云集响应。1856年,皖北捻军首领张乐行率捻军攻入临泉境内后,连登榜、刘昌万加入捻军,镇守鲷城。
  
  嫉恶如仇的张蕴华 张蕴华,我县长官镇人。他自幼天资聪敏,勤学好问,性格刚强,体贴究人,富有正义感。他1917年县高小毕业后,考入阜阳省立第六中学。在校经常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当“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阜阳时,他与一些进步同学组织学生联合会,发动学生罢课、游行,进行声援。安庆“六·二”惨案发生,激起阜阳教育界和各界人士的公愤,他积极投身到阜阳县学生联合会掀起的声援惨案中受害的革命师生,声讨军阀摧残教育、屠杀受国学生罪行的活动。1921年秋,他考入武昌中化大学后,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次年,他休学回家,经进步人士推荐,任镇立小学校长。他一面办学,一面走向社会,支持和发动群众反对势力,提出“反压迫,反剥削,平均地权,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1925年9月调任阜阳高级小学校长。由于他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并有突出成绩,次年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与共产党员乔锦卿、周传业、周传鼎等人建立了中共阜阳党小组。1928年2月,以魏野畴为书记组成中共皖北特委。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和发动了阜阳“四·九”武装起义。张蕴华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起义失败后,根据党的批示,他又回到长官店开辟以长官、临泉、曹塞为中心的党的工作。1929年,他办起了长官小学,自任校长。在校内组织学生会,副食师生和农民协会拆除了文昌阁等一些寺庙,又拆除了自家的3间瓦房,建成了育才阁,作为教室。他提倡半耕半读,半工半读,要求学生既会拿笔,又会拿锄、拿镰。1930年,他任阜阳县财政局长,先后推荐共产党员李冠英、江化难等人分别担任地方工作。同年冬,他发动阜阳各界群众,驱除了阜阳县县长宾振远,成立了阜阳临时行政委员会,他任主任委员。次年,他主持清理财政帐目,勒令阜阳“八大家”交齐拖欠的银粮。当时八大家占地数百顷,不交银粮,反而收买催缴银粮的青夫,把他们应交的加在农民身上,使原来每亩380文增加到8000文。他发动农民协会,反对青夫乱加银额。农民运动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县八大家怕得要命,恨之入骨串通长官绅士郭芳坡、张端征等人图谋加害于他。共产党员张套被郭芳坡用一个菜园地和10亩耕地收买而叛变,供出了党的秘密。农历三月十九日,共产党员江化难、成有模等人被捕。此时,他根据上级批示抓紧准备武装暴动。原计划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暴动改在中秋节举行。届时,又因曹国勋派去阜阳和他联系的交通员在途中被红枪会逮捕并泄密,于是他在阜阳被捕,押送安庆。在狱中,他始终保护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正气凛然。当敌人问他皖北有多少共产党员时,他奋笔写道:“皖北共产党,三十一万八,个个昂着头,快刀杀不清。工农众兄弟,一个不知名。”写毕,愤然举起手铐,当场砸死一个法警。1931年12月12日晨,在省城安庆英勇就义,临刑高呼:“中华共产党万岁!”时年32岁。
  
   爱民如子的郭和五 郭和五,我县杨桥集人。早年阜阳师范学校肄业,他勤学好胜,性格刚烈,喜欢与穷苦学生交往,助人为乐,在同学中威望很高。1924年他到船上教书,因收入不足糊口,又改为经商,却遭土匪抢劫。为了生产呛又以算卦为业外游,到洛阳冯玉祥部队当兵。次年4月,在许昌驻驴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他受地下党的派遣,仍以算填、看相为名,到河南的鹿邑、陈州、槐店、开封等地做地下工作。1933年初,因部队调防,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1937年,他在家乡被推举为甲长,但思想作风仍然未变,他领导群众抗拒苛捐杂税,又组织信用合作社,所筹资金只贷发给穷人,不贷发给富户。国民党乡镇派款,他只强迫人钱的地主交纳。对于为非作歹的乡、保长,他坚持与之斗争。保长要撤他的甲长职,群众却不答应。他曾多次被扣押,又多次通过斗争被释放。因抗富济贫,反对豪强,多有义举,所以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郭疯子”。1942年,由于连年抗战,加上自然灾害,乡下民不聊生。他就想方设法,把地主的棉籽弄出来分给穷人。他买了轧花机,轧花不收钱,还把棉籽分给窜人。而自家生活却很困苦。过年时,他在春联上写着:“挖东墙,补西墙,补来补去不光堂;这边轧,那边弹,那边弹弹来弹去不赚钱。”他又腾出自家3间房屋开办私学,专收穷人家孩子入学,不收学费,不教“五经”、“四书”,教打算盘、量土地、写信等,学一年就能用上,自谋职业。他还引导学生走革命之路,团结起来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作斗争。他除了面对面地与敌人斗争外,还写春联,讽刺和揭露黑暗社会。如:“社会淡如白菜水;人情薄似红芋皮。”谁是好人谁就无啥吃;哪个坏蛋哪个有办法。”他的行为引起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怀疑,1946年7月,以异党罪被关押,次年才被释放。第二年10月,他任中共杨桥区副区长,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开仓济贫。国民党阜阳当局指使特务到处搜捕他,悬赏1000银元换他的首级。解放后,郭和五被安排在县政府工作,先后任建设科副主任、科长及副县长等职。1952年,调任马鞍山,先后任钢铁厂行政科长、供销社主任、牛奶厂厂长等职。1980年3月逝世,享年85岁。郭和五一生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平时节衣缩食,生活十分简朴。一顶旧帽子,戴了30余年。一件破棉袄,穿了50个春秋。一只老怀表,用了39个年头。一生中,常以大饼咸菜充饥。直到逝世,仍是两袖清风。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久伴525(2014-05-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