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以前,周文王自西岐讨伐殷商崇国成功后,在沣河西岸建立了以“丰京”为国都的西周。《长安文史》作者王作兆先生在“长安史迹纪略”中讲:“当时商都朝歌、周之西岐和甘肃已有灵台,丰京的建立表示当时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在这里建造灵台表示国家机制的完善”。那么,灵台有什么功用呢?
灵台是纪念碑。据《说文解字》释意:“灵”字为“巫以玉事神”,言其与祭祀活动有关。周文王自西岐征战天下三分之二而定国都“丰京”后,为了纪念在朝歌蒙冤的伯邑考、商容、梅伯等忠烈之臣以及牺牲的将士,特意建造了灵台来安抚亡灵,祭祀忠魂。可以说灵台是我国早期的英雄纪念碑。
灵台是决策地。周文王常在灵台上研究《易经》,演绎八卦,隆重举行封侯、封将的仪式,显示其作出的每项决策和任命都执行的是上天的旨意,所谓知天命、顺天意、天命不可违也。《户县文史》作者王景民先生在《秦都古镇》中讲:“文王以后,周武王虽迁都镐京,但每作大的决策之前,都要步行25里‘至丰告庙,而后行焉’,成、康各王亦循之”,足见灵台是当时西周中央政治集权的决策地。
灵台是天文台。据汉代郑玄曾注解文王灵台时曰:“神之精明者称灵,四方而高曰台”。“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说明周文王在灵台上面观测天象,洞察天体变化。另据 《西安市志》记载:装置在长安灵台上的“相风铜鸟”,是世界上最早的固定式候风仪。因此,灵台可视为我国早期的天文气象台。
根据史料记载,周文王筑灵台以祭祀和发布时令节气,教化黎民科学农耕,祈福上苍保佑子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灵台是集观察天候、制定历律、与民施教、动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典、会盟诸侯的一个多功用重要场所。
周文王曾辟草莽、建灵囿、凿灵沼、筑灵台、设辟雍。灵囿、灵沼、灵台史称“三灵”,灵囿是当时的皇家御苑,灵沼、灵台、辟雍均在灵囿里面。文王起初筹划营建灵台之时,本不急于求成,但周围的老百姓因感念文王的仁德,如子女趋事父母,不召自来,积极地参加营建,只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建成了。文王又在灵台附近开辟一方净土,引沣水环绕,史称辟雍。辟雍为我国早期学府(太学),教育天下之人习礼、明达、和谐,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灵囿内沼泽密布,龟鱼跃动,草木茂盛养有麋鹿,文王教百姓栽种的莲藕茂盛于灵沼,洁白的水鸟舒展着翅膀盘旋起舞,百姓可以自由渔猎,灵囿实为文王与民同乐之娱苑。王景民先生告诉笔者:现在户县和长安的一些地方如阎家花园、刘家花园、薛家花园、斗门花园、王季陵、小丰村、周贵坊、董村、海子、黄堆、回鹤庄、灵沼等,都是西周时灵囿70里范围的遗址,积淀着深厚的西周文化。
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之际,灵台尚存。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引唐魏王李泰《括地志》曰:“辟雍,灵沼今悉无复处,惟灵台孤立,高二丈,周围一百二十步”。由此可见早在唐时,辟雍、灵沼就已堙没,只有灵台遗址尚且遗存,面积较汉时记载已明显缩小了许多。
《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中载:明时,秦藩王在古灵台上修建了平等寺,由僧人维护。前清陕西巡抚毕沅在《关中胜迹图记》曰:“灵台在囿中,灵囿在长安西南四十里,今旧址无存,惟灵台故基岿然在沣河西岸秦渡镇北,秦藩改为佛寺。臣于乾隆三十九年,亲往相度,加修葺焉。”而据《终南山佛寺游访记》一书讲,平等寺建寺年代是在唐代,《长安县志》记载唐代改为寺院至今,对此寺中文物保护碑也有同样记载。平等寺的得名,据《咸宁长安续志》记载:“平等寺即周灵台,台基尚存,惟寺宇多圮,平等之名相传始於元时,以阎罗有平等王之号,遂得名”。当地人亦称之为“平鼎寺”。清乾隆时梁鼐重新修建,门额用大石署名:“灵台遗址”四字;岁久门毁,主僧重修时复其名曰:“平等寺”。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建造平等寺南侧的观音殿时,曾出土半截残碑碑首,上面浮雕有双龙图案,中间为一殿堂,殿堂里面有一佛像,两旁有侍立小像,顶边雕刻有蟾蜍和飞鸟,下边还雕有两只神兽,甚为精美。寺内还曾出土过铜佛像、陶罐、陶碗等,1997年还曾挖出了直径约半米,状如龙身磷片的陶制品,由此可以看出寺院建造年代的久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