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重谪仙话李氏,丰沛故事说李唐。“隆尧流传一句话叫‘两山加一川,不出皇帝出神仙’。这里就是帝尧的始封之地,尧在15岁就被封为唐侯,后来他建了唐国。以往,文史专家多认为大唐祖籍在陕西,隆尧大唐帝陵改写了这一误说。”隆尧县地方文史专家李兰珂介绍说。而伴随16日隆尧唐祖陵遗址勘探的基本结束,该论断再次得到印证。勘探唐祖陵面积超4平方公里
唐祖陵位于隆尧县城正南6公里的魏庄镇王尹村北200米处,是李唐始祖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唐祖陵”。
近些年,隆尧县加大了对唐祖陵的保护力度,通往唐祖陵的乡间土路被柏油路所代替,路两旁新植了小松树。隆尧县还用铁丝网对长宽各数百米的唐祖陵进行封闭管理,加建了铁皮房看守唐祖陵遗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济桥说,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为了编制隆尧唐祖陵文化保护规划,自今年11月4日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隆尧县文保所联合对隆尧唐祖陵遗址进行勘探。“远远超出了之前的预期,也超出了目前的保护区域范围,规模惊人。”郭济桥说,外垣遗址横穿王尹村,唐祖陵范围内有陵署、献殿、光业寺、下宫、陪葬墓等等,通过此次勘探,确定隆尧唐祖陵兆域(编者注:最外层界限)南北长2030米,东西长2204米,总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发现陵园布局与唐代长安城相似 “当时,唐祖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墓前的神道两侧狮马雕刻精美,肌肉突出,昂首欲吼,造型奇伟,颇显皇家气派。唐祖陵由数十人守卫,每年州郡县官吏都要到此祭祀。”隆尧县文物保管所曹连彬介绍说。
经历1300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封土已平,整个陵区形成一片低于周围1至2米的洼地。直到1984年,在地表下1.5米处发现大型砖墓室券形墓顶,方知陵墓位置。
经过此次隆尧唐祖陵遗址勘探队勘测,发现唐代地表在现今地表以下约2米处,隆尧唐祖陵陵墓外围分为三圈:内垣为正方形,外垣为长方形,最外圈由若干夯土台组成。“勘探中,在陵区的西北角发现了2米多高的夯筑城墙,宽度达3.5米,角台则还要高一些,其中一座陵墓封土尚存,因为砖窑烧砖取土,另一座陵墓已基本没有封土,遗址内共有10对石像生,包括望柱一对、翼马一对、鞍马两对并有各一个控马人、石人三对、石狮一对,但这些石像生多有残损。
郭济桥说,陵园整个布局与唐代长安城布局相似,整个陵园中轴为北偏东5度,陵园规制为帝王规格,并且与唐代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陵园大小一样。建初陵和启运陵南侧的献殿相当于唐长安城内的太极殿;神道西南方向的下宫相当于祭祀地,即为明堂;陵区东南部的陪葬墓相当于长安城的郭城内的百姓生活地。意义大唐皇室祖籍隆尧再添佐证
在隆尧唐祖陵东500米处,建有唐祖陵附属建筑光业寺,寺内曾建有三大宝殿及钟鼓楼、宝塔、珠台、仙馆、碑林等,现仅存寺中“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一通,高4.3米,宽1.1米,刻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碑文3000余字,象城县尉杨晋撰文,详细记载了李唐二祖的生平、追封及建陵建寺的史实。2006年5月,隆尧唐祖陵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已故著名史学家陈寅恪40多年前在其论著中,以隆尧唐陵和“光业寺碑”碑文为主要依据,参证其他史籍,去伪存真,独探真源,得出隆尧唐陵所在地即李唐祖籍的结论。
通过此次勘探,也确定了建初陵、启运陵的基本位置。郭济桥认为,这次勘探成果为研究唐代帝陵的布局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确定大唐皇室祖籍在隆尧县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为隆尧唐祖陵制定详实的文物保护规划奠定了基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