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有一条民间古道把南方丝绸之路的“西夷道”和“南夷道”紧紧联系起来,它就是贯穿乐山境内的古代阳山江道。“南方丝绸之路”以四川成都为起点,向南分为“西夷道”和“南夷道”。“西夷道”出成都经邛崃、雅安、荣经翻越大相岭而至汉源。越大渡河、穿清溪关后进入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顺安宁河谷南下至位于邛海之滨的西昌。再沿河而下,渡过金沙江进入攀枝花;翻越川滇交界的方山后入云南永仁,直达洱海边的大理。“南夷道”则顺岷江南下,经眉山、乐山、犍为而至宜宾,入云南境内至昭通市,再西行经楚雄、南华等地亦至大理。东西两条道于此汇合,一并合称“西南夷道”。“西夷道”和“南夷道”在大理汇后后,向西南经永平渡澜沧江至保山,越怒江至德宏州首府潞西,在今云南畹町、瑞丽及腾冲一带均可出境,通向缅甸、印度、泰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这条路线也就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俗称茶马古道。“阳山江道”连接“西夷道”和“南夷道”。大渡河在唐宋时期被称为阳山江。起于“南夷道”上的乐山,止于“西夷道”上的汉源、甘洛的这条古道,便被人们称之为“阳山江道”。此道又被人们称为“嘉州古丝道”。阳山江道分水陆两路。水路起于乐山、溯大渡河而行,终于汉源;陆路起于乐山,经峨眉山、峨边、金口河、甘洛阿兹觉,终点在甘洛境内的海棠。
很早以前,“阳山江道”上的峨边、金口河、汉源、甘洛一带居住着土著民族,他们属于西南夷之列。战国时期,秦惠王灭巴蜀,大量蜀人为躲避战乱,被迫南迁。一部分来到大渡河流域定居下来。1977年,在金口河区共安乡出土了一批青铜剑、青铜矛和一座战国古墓。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蜀人南迁和曾在这里生活。巴蜀灭亡后,“秦民移万家”,一些秦人从中原之地来到这里。金口河金河镇一带居住的“秦人”,因思念家乡而把现在的顺水河称为“秦水”、“泾水”;又因这条河产沙金,便把这里叫“金口河”。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以犍为郡为据点,曾派大军沿阳山江道从乐山到峨眉,经土地关、射箭坪、马嘶溪、盐井溪进入越西,沿途的这些地方都留下了诸葛孔明的传说。到了北周、隋、唐,在嘉州重建州县,在峨眉设罗目县时,阳山江道已成了重要的商道和官道,唐代从成都运往西昌一带的军粮均由此道。嘉州的丝绸、盐茶也由此道运往汉源、甘洛,销往甘孜、凉山等地。公元923年,晚唐名相、“牛李党争”的李派首领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史,对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作战时曾大力整治阳山江道,途经今沙湾太平岩,留有碑刻。宋初王小波、李顺起义时,部将张余在嘉州作战失利后就曾走阳山江道退往云南。
公元982年,宋太宗命黎州(汉源县)官吏在大渡河上造大船,以便大理国入贡于宋。随着大理国与北宋关系的建立,民间交往日趋频繁。阳山江道上的黎州边境和峨眉县西10里的铜山寨成为彝族与内地进行商业交往活动的市场。到明初,灵关道(又名零关道)梗阻,景川侯曹震重修阳山江路,从嘉州起经苏稽、高桥、射箭坪、沙坪、金口河、甘洛阿兹觉至镇西驿接灵关道。同时又劈右路,从今峨边新场,经金口河大天池、松坪、马烈至汉源接灵关道,到明洪成29年(公元1368年),全线贯通,史称“镇西古道”,成了明王朝通往云南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国防驿道。
明末清初,大西军蜀王刘文秀联明抗清,沿镇西道进出云南、四川,与清军殊死搏斗。其后吴三桂盘踞云南叛清,又经此道与清军周旋,镇西古道一时硝烟不绝。清代以后,过越西古道的商贸活动极为频繁。乐山一带的盐、茶、丝、嘉定大绸、西昌的白蜡虫、烟草等成为古道上常见的商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四川成了大后方。当时,通往印度的主要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已通车,但川滇之间的公路均要绕道贵州。若从乐山经西昌至云南祥云修筑一条公路,便可成为四川通往缅甸的最便捷的国际通道。于1939年8月动工,1941年1月通车的乐西公路在乐山境内的路段正好取用了唐宋阳山江道。乐西公路全长525公里,其中就有400公里是沿用旧驿路、旧石桥,如峨眉县境内的高桥、观音桥等。
现在,阳山江道水路沙湾铜街子至峨边五渡、毛坪,峨边至金口河、汉源的沿河峨金公路、金乌公路均已打通,并成为交通大通道;陆路的乐西公路依然发挥着交通大动脉的作用。只有从峨边大堡经金口河,过梅林顶到甘洛县阿兹觉的古道已经废弃,惟有古道上残存的青石板才会勾起人们无边的回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