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鹏带你了解涉县习俗之——涉县的饮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涉县人民大都豪爽,心胸开阔,直来直往不会拐弯抹角,这样的性格与环境有关与地域有关,现在请让我带领大家认识涉县的习俗。
涉县在清代前期还有用舂米方式加工米面,后来普遍用石碾、石磨。做饭烧柴使用风箱,锅盖用木头或高粱杆做成,筷子、筚子也多为高粱杆而成。有铁勺、铜勺、柳木勺、木水桶;柳条编笊篱和木碗、瓷碗、砂壶、茶壶、陶盆、瓷盆及制作菜条的戗子、擦子、刀、案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工业生产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粮食多用机器加工,炉灶由烧柴到使用煤火,又普遍烧蜂窝煤,还有的用上了煤气炉。大多粗糙的传统饮具淘汰。铝制品、不锈钢制品饮具普遍代替传统炊具,并有的已用上了美观、省时的电器炊具。
主食 旧时白面极少,吃粮以小米、玉米、杂粮和糠面为主,故"糠菜半年粮"由来已久。小米做成捞饭、焖饭,以熬南瓜、豆角或干萝卜条等(熟上油)为菜,浇在米上,称"南瓜捞饭或菜捞饭"。小米南瓜或小米白菜一起焖,称为南瓜稠饭或菜稠饭。以小米熬为稀粥,再下入杂面条(以玉米面、杂豆面、白面混合)熟点油称一锅饭。再一常见主食是抿节,以杂豆面、玉米面和少许白面和团,沸水煮胡萝卜条、干扁豆角丝等菜,以打满小孔的铁皮加框为床,用手将面团自小孔抿入锅内沸水熟煮,熟油加葱、盐?quot;调花"注入锅内即成。
除以上中午主食外,早晚饭以糠为主。糠炒面,以软柿子拌谷糠捏为块,晒干,软柿子拌谷糠捏为块,晒干,敷土炕下通火炕熟,碾碎箩筛为面而成,置于缸内几十年不变质,以汤或水拌食。糠窝头多以糠面、玉米面沸水和团,捏为圆片于稀饭中煮熟而食,也有蒸食。食时窝头上有的摊上软柿子以爽口,有"软柿抹窝,顶个火锅"之称。民国22年(1933年)《县志采访稿》记载涉县普通食品,大致以糠面(小米麸面)和玉米面等为之,境内美恶稍殊,上有玉蜀面等占十分之六,糠面占十分之四者,其次有玉蜀面等占十分之四,糠面占十分之六者,其下有玉蜀面等占十分之二,糠面占十分之八者"。因糠面太多,不好捏,只好抟球状蒸食,俗称"糠圪瘩"。以神头村一带最为普遍。糠,水开将糠面倒入,文火至稠,筷子插数孔排气,加盖焖熟,搅匀后食。
吃糠一年四季不断,遇农忙偶作调节,但吃纯玉米面窝头也很少,多是掺豆叶菜,捏菜窝头煮食。即使春节除初一吃白萝卜丝、豆腐、粉条素圪瘩(饺子,神头一带称扁食)外,其余则为玉米面、糠面以胡萝卜条或柿皮加小豆煮烂为馅的团子。正月十五一过又恢复以往。1955年后,随着红薯栽种和产量增加,吃糠程度略降,曾一时以红薯为主食,常见碗里大块是红薯,小块是胡萝卜。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吃糠现象渐不存在,多数人家早晚以小米粥、玉米面窝头为食,也有人吃白面馍、油条、烧饼等。中午常见有拉面、大米、饺子、菜包、糖包、烙饼、面条等,花样繁多,日见丰盛。偶尔吃小米焖饭、杂面条、抿节用来调节口味。
菜肴 旧时,粮不多,而菜也不丰。除夏、秋南瓜、豆角、萝卜、土豆外,冬春最常吃的是豆叶"沤缸菜"(也有以杨树叶、杨桃叶沤菜)。民国22年(1933年)《县志采访稿》记其制法:"于白露节豆叶略黄采之,采得后,锅煮熟,惟勿太软,再行淘净。用制浆水之法,滚锅水,另器,将米面粉和凉水调匀,入锅再滚之,移别器俟冷,菜叶盛缸内,以浆淹之,待数日可得食"。夏秋有鲜菜,也无分别炒食之习,烹调简单,多系大锅混合熬菜,或米面混于菜中"一锅煮"。对饭菜多不计较好差,只在乎饥饱。常年不见肉,鸡蛋用来换盐。山药(即土豆)、红萝卜、白萝卜、南瓜、豆角为传统常见菜,鲜吃有余,多以条或丝晒干储存,以备来年春季或欠收季节而食。遇灾年粮菜无收,则以树叶、野菜充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蔬菜品种增加,产量增高。改革开放后,多种经营,粮菜齐上,"豆叶菜"成为历史,已不存在。大白菜、西红柿、芹菜、蒜苔、黄瓜、茴子白等再加传统的蔬菜品种均成为一般家庭日常菜肴。鸡蛋多自己吃。逢生日、节日必买肉吃。以往的"一锅煮"、"大烩菜"不仅质量与前大有提高,而且渐趋向"小炒"。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handan_shexian.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zhaopengli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095088693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09508869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