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编辑地名由来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境内有醴泉,泉水味如醴
shadow
© 2014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礼泉县地图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而改名为醴泉县。《辞源》说:“醴,酒也,酿之一宿而成,有酒味而已也”“醴泉,言泉水味甘如醴也。”故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之说。《元和郡县志》卷1京兆府醴泉县:“以县界有(后)周醴泉宫,因以为名。”清康熙《陕西通志》卷3:醴泉“在县东南三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汉宣帝时涌出,闻其味如醴,故名。隋置县取此”。(中国地名语源词典)[2]
人文历史
民间传说:1.志公泉与石牛 2.紫荆树的故事 3.肖河的传说 (肖河故道) 4.铁扁担王干 5.鸡娃岭的故事 6.昭陵六骏传说 7.唐太宗选陵址8.五峰山的由来[3]
历史事件
1919(民国8年),美国文化间谍毕士博勾结官吏,盗买“昭陵六骏”中的特勤骠、青骓、什伐赤、白蹄乌,打成小块装箱,偷运途中被醴泉群众截回(今陈列在陕西省博物馆内)。[3]
建制沿革
上古时,礼泉县叫寒门,传说为 礼泉城墙
黄帝升仙之处。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县。夏属雍州,西周时(前11世纪—前771)名焦获,其地理位置在京畿之内,是周王朝京城北边的边防重地。
秦时叫谷口县(一作瓠口),西汉置谷口邑,属左冯翊管辖,后改为谷喙县,东汉并入池阳,南北朝时改称武夷县。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因境内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宫,故更名为醴泉县。
唐初废,贞观十年(636)复置醴泉县。
明代(1368—1644),醴泉县在明初属乾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一月改属西安府。
清代,醴泉县归属彬县分区。 礼泉北城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后,1950年5月改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1958年12月将醴泉县撤销,并入乾县。1961年9月复设醴泉县。
归属虽几经变更,但县名一直沿用。直到1964年9月,才改“醴”为“礼”,即为礼泉县。
1984年3月,改咸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为咸阳市,实行市管县,礼泉县仍属咸阳市管辖。[1-2]
2行政区划编辑
礼泉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城关镇。礼泉县辖12个镇、3个社区、1个社区服务中心:城关镇、史德镇、骏马镇、西张堡镇、阡东镇、烽火镇、烟霞镇、赵镇、建陵镇、叱干镇、南坊镇、石潭镇、药王洞社区、新时社区、昭陵社区、社区服务中心。[1]
3自然资源编辑
水利:县内主要河流有泾河、泔河、小河与泥河,可利用的水面积5000亩,水能资源100万千瓦,地下水补给量1.2亿立方米。[1]
林木:北部山区土层深厚,海拔高,温差大,是得天独厚的苹果优生区,并有森林4.1万亩,天然草场30万亩。[1]
矿产:县城中部九嵕山系矿藏丰富,已探明,石灰石贮藏量达10亿立方米,大理石贮藏量100万立方米,出于石灰岩底层的富锶矿泉水,天然纯净,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1]
4人口编辑
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面积1018平方公里,耕地85万亩,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37万),辖12镇5个社区(包括城南社区、城北社区)317个行政村。距西安市57公里,咸阳市28公里,东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南靠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关中环线,312国道穿境而过。[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