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福羹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但是它却是我们家乡一道有名的小吃呢。首先让我先为你介绍一下它的由来:江西地区食用福羹早在元朝时就有,但是对于福羹的由来却是众说纷纭,其中流传着一个与朱元璋有关的传说。相传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前,在江西九江一带打仗。一次恶战后,朱元璋等人疲马乏,饥饿无比。但是附近的百姓也没有粮食可吃,就把红薯、蔬菜、豆腐等煮成了一锅“糊糊”给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吃。没想到朱元璋吃了一锅粗糙的“糊糊”后,对其赞美有加,觉得世上最好吃的食物莫过如此。而后来朱元璋登基后,对“糊糊”十分思念,就吩咐御厨们按照当年百姓的做法,另外增加了一些食材煮了一大锅“糊糊”分给他的大臣们吃,大臣们吃后也纷纷赞不绝口。后来这一习俗流传至民间,慢慢留传下来。因为受到皇帝的喜爱,“糊糊”被当地人纳入春节的必备菜肴之列。每逢春节,吃“糊羹”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着年年富裕。所以每到除夕,谁家煮好了一锅“糊羹”,都会给左邻右舍送点,与大家分享,其乐融融。
在南昌有句老话叫做“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据梅联华介绍,在过去,除夕夜里,南昌每家每户都要红烛高照,通宵不灭,而吃完年夜饭后全家人都要围在火炉旁边守岁。在深夜,老人都会煮上由薯粉、鸡杂、肉丁、花生、豆干等煮成的福羹作为“夜宵”,而福羹则有着年年富裕,团团圆圆的寓意。
除了好吃之外,福羹这道汤菜也是十分科学营养的。过年期间,人们饮食几乎每天都是大鱼大肉,几天下来肠胃可能就会受不了肉食的油腻。而福羹是由荤素搭配在一起的,大部分由素食构成。过年多吃福羹对肠胃也十分有好处,还可以起到清理肠胃的作用。
传统福羹中的汤料十分简单,有些甚至是用清汤来烹饪的。而现今有关福羹的制作方法有了很多改进,不仅讲究菜色的荤素搭配,熬制的汤底也有很多种选择。传统的福羹有些用的是白水煮,用红薯粉勾芡,而现今有些为了让福羹更加美味营养,在烹饪的时候,会用土鸡汤或者筒子骨熬成的汤来做底汤。烹饪者的刀工也颇有讲究。每样菜要切得精细而均匀,荤蔬搭配要合适,最好能切成丁末状,这样烹饪出来的福羹入口才更加美味。
福羹不仅好吃,烹饪过程也很简单,便于生活烹饪。福羹是由许多种食材制作而成,在做福羹之前,对主材比较多,但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主材有鸭胗、肚肠、鸭血、猪肉、荸荠、冬笋、香菇、胡萝卜、白豆腐、腐竹、酱干等。先要将准备好的猪肉、荸荠(肉)、胡萝卜、酱干切成碎丁,或者用腐竹丁或其它切成丁的材料代替酱干丁。之后,用锅将底汤烧开,再将猪肉、荸荠、胡萝卜、酱干等材料倒入开水中煮熟。加入油盐等调味料调味后,再倒入调好的淀粉和匀煮熟(淀粉要调得比较粘稠),最后将打好的鸡蛋倒入划匀即可出锅。出锅前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胡椒粉、葱末等调味香料,但忌讳添加酱油和醋,它们会破坏这道菜的色泽和口感。
并且这道好吃的小吃不仅是作为除夕必备菜肴,同时也是大街小巷卖的小吃。这道小吃不仅内容丰富,价格也便宜,人均只需要2元一份,如果朋友们有机会来南昌的话,一定要尝尝福羹哦,保证你吃了还想再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