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商至战国,氐戎交融
商周期间分布在静宁的考古学文化是寺洼文化。寺洼文化分寺洼类型和安国类型,前者稍早。静宁处在寺洼文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过渡地带,主要有安国类型,也有一定的寺洼类型因素。
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陶器大多是夹砂粗陶,胎较粗疏,羼和料多裸露器表;陶色多呈红褐,斑驳不纯;主要器形有罐、鬲、簋、豆等,其中马鞍口双耳罐和矮裆扁足鬲最有特征。仁大乡高家沟出土的马鞍口罐为夹砂褐陶,双马鞍形口, 束颈溜肩,宽带双耳连接口沿与肩,深腹微鼓而下收,底面刻划“十”字符号,下腹及底部有烟炱。治平乡刘河村出土的双鋬鬲为泥质灰陶,内有羼和料,直口方唇,高领两侧对称半圆状双鋬,三袋足肥硕,分裆较低,足跟宽扁,通体饰竖绳纹。此鬲形体硕大,朴素庄重,是安国类型陶鬲中的佳作。
一般认,寺洼文化的族属是氐羌系民族。
周文化大概在封秦非子于西郵后进入静宁境内的。阳坡乡周家峡口出土的西周陶器主要是簋、豆、鬲、罐等,均为泥质灰陶,饰绳纹。簋宽沿外撇,束颈深腹,高圈足亦外撇。鬲侈口束颈,乳状袋足,或外侧附扉棱,弧裆或微瘪。豆敞口撇沿,深腹束腰,喇叭形圈足。
春秋战国时期戎人墓葬近年也有发现和认识。1985年仁大乡陈坪村戎人墓出土铜镞、车马器具等80多件。镞呈三翼,锐锋短关。盖弓帽前端如斧形,后端竖銎透抵前端。马衔如两节链条相套,两端扁环外接梯形穿钮。1991-94年八里乡郭罗村戎人墓先后出土铜戈、刀削和车马器具等80多件,车軎三型,均有钉孔,形如长筒或束腰圆筒,軎首或收束尖细或圆鼓如半球。当卢中I型形似叶片,透雕羊面,额凸圆管,背有方形桥钮。
静宁的寺洼文化和戎人文化中包含有北方草原文化的因素。李店乡大庄、仁大乡常坪、高家沟等寺洼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数件蛇纹鬲,肩及袋足上附加堆贴蛇纹为其特征。八里乡郭罗村戎人墓中的啄戈形如啄木鸟首,中鼓竖銎,两侧对称出援,锋端圆弧刃,有鄂尔多斯铜器之特征。李店乡店子村出土的10余件透雕鹿形铜饰片,鹿角呈波浪式与尾相连,具匈奴文化之风格。这些文物是研究当时包括匈奴在内的北方草原民族与陇右氐羌、戎狄等族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五、秦汉一统,社会繁荣
周赧王36年(前279),秦国设陇西郡,静宁基本属陇西郡辖。不久,秦昭王修长城抵御胡人。战国长城从静宁西北部通过。据杨多弼先生调查,这条长城从通渭寺子乡张湾入静宁田堡乡陆湾,过芦湾、四河乡上寨、张河、红寺乡吊岔、张峡、界石铺镇杨渠、陈崖、原安乡高湾、李堡诸村社,出境接西吉县王民的长城遗迹。成纪的位置处于从关中抵陇西郡的要道上,其建县与陇西郡的设立大致同时。
汉高祖2年(前205)在县境中北部设阿阳县。武帝元鼎3年(前114)析陇西郡分设天水郡,成纪和阿阳属天水郡辖。丝绸之路开通后,二县成为接通丝路东段南北二线的大道必经之地,这一有利条件促使县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成纪县城在治平乡刘河与李店乡王沟、五方河三村接壤处,面积约36万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层深厚,塌陷断面上曾发现五眼秦汉古井,地表散见大量建筑残件。县博物馆采集的砖瓦标本中有不少瓦当,既有树云纹瓦当,也有“帛美禾大”、“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图5)。城外四周山坡上秦汉墓葬众多,出土了大量文物。1974、1987年在王沟村清理的4座西汉墓葬中出土了铜、玉、铁、漆等类文物500多件,珍品不少。如蟠螭纹青玉璧,小好宽肉,边缘齐整,两面内区饰谷纹,外区刻四组蟠螭纹,工艺之精,纹饰之美,叹为观止。变体云纹漆耳环,木胎,髹红黑漆,口沿内外及耳部以黑漆绘变体云纹和蝉纹,色彩艳丽,纹样神秘,极其珍贵(图6)。“司马豲”铜印,以格界限统一,上下平衡,但三格大小不一,处理得当,手法灵活,在汉印中实属不可多得。
阿阳县城位于城川乡靳寺村与咀头村相交处,地表散见大量汉代板瓦、筒瓦、瓦当及陶器残片。城外东西台地或山坡均为汉代墓葬区,也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如咀头村汉墓中出土的红陶楼房,右端四阿顶重檐角楼,上层正侧两面窗扉半开;左端悬山顶,正脊微翘而起吻,两坡施瓦棱五道,正面开门窗,门内设灶台。模型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民居的风貌,为研究汉代建筑、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此外,威戎镇吴家磨、李家村、新华村接壤处也有一座秦汉城址,地表常见秦汉板瓦、筒瓦、瓦当及陶器残片,可能是秦汉时期的军事堡垒---方城。
六、南使天马、名冠诸牧
魏晋南北朝时期,静宁文物相对较少。1962-86年阳坡乡周家峡口、李店乡王沟、晋坡、店子、五方河、威戎镇新华等村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中,出土了数批陶器,多为泥质灰陶,主要器形有罐、樽、壶、钵、盂等。其中罐的数量居多,罐上常见纹饰是刻划波浪纹和弦纹,波浪纹往往用细齿篦类工具刻划而成。这一时期佛教流布,但境内佛教造像数量很少。县博物馆藏品中仅有的一件北魏造像碑为青石质,尖拱首,正面雕三层内容:上层化佛居中,两侧飞天或吹横笛或弹琵琶;中层二菩萨二弟子;下层交脚弥勒,旁有二供养人。弥勒衣纹疏朗,有犍陀罗艺术遗风。菩萨、弟子及供养人均着西域多褶裙裤。此碑既反映当时流行弥勒信仰,又表明静宁有胡人杂居。
古代静宁及其周围有优良的草场,适宜养马。汉武帝时,静宁曾养汗血马,王沟汉M2的一件漆盘上所绘的汗如血滴的天马图可以为证。东汉羌乱,氐羌来居。西晋以来,鲜卑人、匈奴人、西域胡人也来此活动,他们均擅长畜牧,善于养马。隋唐二代,因羌胡之俗,设监牧马。
隋设陇右牧,阿阳县因属牧区而撤消。隋运短祚,成就不大。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京师的牧马机构由赤岸泽迁至陇右,重建了陇右牧,设东西南北四使。南使就驻于旧阿阳县城,此城改称为南使城。
南使的实力在诸牧使中发展最快。唐前期南使辖15监,仅次于西使。到天宝时期(742-756年)发展到18监,居群牧之首位。南使之马,号称龙种,名闻全国。诗人杜甫曾写诗赞美说“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迴向立苍苍。”贞观20年(646)唐太宗越陇山,抵南使所属之瓦亭监“观马政”。开元13年(725)唐玄宗东封泰山时有南使诸监选送的上万匹良马从行。南使监牧每年为国家输送上万匹优良军马,为唐军队建设、国家强盛和社会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八里乡八里村后的马圈山下,有一个城堡状马圈,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这个马圈东邻瓦亭水,南距南使城不到20里,应是南使所辖瓦亭监的一个马圈。
综观隋唐,设监牧马而民人稀少,出土文物自然甚少。县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透雕伎乐操箜篌铜饰件,体如桃形,边有流云,中一乐女俯首侧坐而操箜篌,表情入迷,手拨丝弦,音声似飘,可略睹唐代文化艺术之风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