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古城、书圣故里,这里曾是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蒙山沂水、红色热土,这里也曾是共和国胜利曙光中一抹亮丽的朝霞。而今,这里绿染四季、碧水映城,这座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正把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色调,用沂蒙精神焕发出巨大热情,大手笔勾勒出生机澎湃的美丽临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红与绿在这里实现完美对接:三年大造林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32.5%,城区绿化覆盖率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04平方米,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先进集体”、“中国板材之都”、“山东省林业产业示范市”等多项荣誉称号。这组数据和成绩,不仅显示着“美丽临沂”的运行轨迹,更实实在在改变着沂蒙老区人民的生活。
科学规划,全面发动,强势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年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奋斗目标,创建森林城市行动绚丽登场。全市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宜居临沂”这一创建主题和城市定位,牢固树立抓创建就是保生态、促发展、惠民生的理念,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市上下一心,目标一致,强势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规划先行。高起点编制了《临沂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确立了“山水沂蒙、宜居宜业、红色老区、绿色发展”的建设理念,从市域和主城区两个尺度提出了“北部生态”、“中部产业”、“南部林网”的功能布局和“一核”、“两屏”、“三网”、“四廊”、“多点”的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为提升全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建成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十项创建目标和十大创建工程,调整充实了由市长任组长,12个县区、3个开发区、40多个市级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办公体系。同时,把创建森林城市分别写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和第十八届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全市重点抓好的二十件民生实事。创建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动员会、现场会、推进会、调度会、观摩会,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采取强有力推进措施,取得了实实在在成效。国家林业局、山东省林业厅怀着对沂蒙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老区创建工作高看一眼、厚爱十分,为临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目标明确。紧紧围绕三年奋斗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造林绿化重点工程的意见》和《临沂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责任分工》,明确创建工作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将40项评价指标和年度任务逐一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在全市形成了优势互补、密切配合、高效联动的创建工作机制。
——氛围浓厚。始终坚持“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创建成效让人民检验”,搞好宣传发动,精心设计载体,举办了两届森林文化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林暨3.12植树节、万人签名、森林认捐认养认建、创建征文活动、摄影大赛、生态文化图片展、书画展、知识竞赛以及文艺晚会等创建主题活动,开通了临沂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题网站,创办了《生态临沂》杂志,全面宣传森林城市建设成就,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有力提升了创建知晓率和支持率。
创新理念,突出重点,构筑滨水宜居森林城市
“山水沂蒙”是临沂的宝贵优势和品牌,全市遵循“山水沂蒙、宜居宜业、红色老区、绿色发展”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逐步构筑起城区、近郊、远山相呼应的城市森林系统,打造出“城外青山环抱,城内林水相依,城市与森林交融”的森林城市美景。
——实施环城绿化,森林围城。2002年,全市启动实施了30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工程,在临沂城区周边建成主干环城绿化林带165公里,2009年,实施了环城林提升改造工程,2012年,在原有38.6万亩环城林带的基础上,按照“一环两带五区”的整体布局,扩大环城森林范围,高标准建设涵盖三区及周边县区的 50万亩环城森林,临沂市民真实感受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诗化境界。
——实施水系绿化,森林绕城。依托水系广布的独特优势,以沂河、沭河等 10 公里以上的251 条河流和大中小型水库为重点,大力实施“上游生态修复、中游河道整治、下游湿地防护”一体化的林生态、水生态工程,完成水系造林82万亩。北部山区有“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林缠腰、山下良田成片、河沟鱼鸭欢跳”的100多个小流域,中部丘陵地区有“水清、流畅、岸固、滩绿、景美”的生态河道,南部平原区域有“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花香、四季常青”的16 处湿地公园,像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临沂大地。
——实施城区绿化,森林美城。围绕“一核心、五组团、七水系、八纵横、百游园”的中心城区绿化空间发展布局,对街道、公园游园、休闲游憩绿地等进行重点提升,一大批“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小区”应运而生,市民出门500米就能徜徉于树的世界、花的海洋。滨河景区风景如画,立足城区八河相通、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上百公里的滨河大道蜿蜒前行,15座交通桥横跨河上,9大广场主题各异,18个特色园区抬首相望,36处景点首尾相接,构成了18平方公里错落有致的绿色画卷,滨河景色美不胜收。
——实施山区绿化,森林绿城。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重点旅游线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荒山荒滩绿化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目的的防护林,采取工程造林、专业队伍施工等方式,努力扩大植被覆盖,完成山区荒山造林14万亩,着力打造西北部“沂蒙绿肺”。
——实施道路绿化,森林穿城。大力建设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通道景观,全市公路总里程8117.3公里,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85%,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硬铺绿,以点带面,城乡联动,一张脉络清晰的道路绿化网铺展在城市的版图上。
积极改革,勇于创新,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为让创建工作更有动力、充满活力,全市坚持改革创新,在资金投入上精打细算,在造林机制上积极创新,在产业发展上高端布局,在林业改革上顶层设计,在生态文化上红绿对接,在资源管护上精益求精,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快创建工作步伐。
——建立多元投入保障体系。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采取“投、争、融、筹”4种模式,2010年以来,用于创建的资金达到35亿元,有力保障了生态林业建设和创建之需。
——积极创新造林绿化机制。创新开展了六大班子包重点县,市直部门、单位包山头绿化的办法,完成荒山造林6万亩,实现了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为进一步加快重点区域荒山绿化,2012年出台了《生态造林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采取“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监理、管护、验收”的工程造林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生态造林的建设成效。
——放大产业兴林富民成果。围绕打造千亿级木业产业,充分利用“中国板材之都”品牌效应,着力打造木业、种苗花卉、柳编、果品加工等集群带,479个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人造板产量达1318.6万立方米,全市林业总产值903亿元,占山东林业总产值的20.6%,林业已成为临沂发展崛起的新兴支柱产业。
——深化林业重点领域改革。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惠及136万农户、455万人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2012年,临沂市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首批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市,全市29处国有林场、827名职工全部纳入地方全额财政预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建设。围绕打好红色沂蒙、森林临沂“一红一绿”两张牌,以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将森林生态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悠久历史文化紧密结合,严格保护现有古树名木,积极开展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生态示范教育基地建设,建成国家及省、市级森林公园16处,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3处。为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每年组织群众植树造林,青年林、巾帼林、学生林、民兵林等纪念林不断呈现,创建以来,全市参加义务植树1000余万人次,植树5000余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2%。
——加大资源保护管理力度。坚持造林护林双轮驱动,全市建立健全了森林公安、资源林政管理、森林植物检疫、种子苗木检测等执法队伍,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5‰以内。
一位新华社记者在特别报道《蒙山沂水告诉你,最是美好新临沂》中深情地写道:“我们赞叹临沂城的面貌之美,扑面而来的是她美丽的街容市貌,白天柳绿花红,夜晚华灯璀璨,一座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已呈现在世人面前……临沂,以全新的面貌颠覆了人们对老区的传统印象。”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临沂,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以绿色的名义迸发激情,铿锵激越的绿色进行曲每天都在沂蒙大地上精彩演绎,朝着建设滨水生态宜居森林城的目标阔步前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