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新华大街和中山路交汇处,是全区唯一的省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建于1957年,全馆占地1万多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内蒙古博物馆的大楼,造型新颖别致,既富有民族特色,有颇具现代意识。主楼顶端塑一凌空奔驰的白色骏马,象征着内蒙古自治区的腾飞与吉祥。博物馆常年对外开放的展览主要有《内蒙古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近现代文物陈列》和《内蒙古民族民俗文物陈列》等四部分内容。通过实物、图片等展览,展示了内蒙古地区远古时期的自然风貌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该馆还经常举办各类专题性展览。内蒙古博物馆珍藏品达十于万件(套)。其中,古生物化石标本的藏品跨越时代较全,所属门类较多,为世界所瞩目;还有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多种文物,可以使游客充分了解千百年来草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成为该馆历史文物藏品的一大特点;在民族文物中,蒙古族的藏品位居全国博物馆之首;反映内蒙古近代革命斗争历史的文物,是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又一特色,长期对外开放的有四个基本陈列室。
内蒙古博物馆展出的对游客具有较大吸引力的古生物化石标本主要有:查干诺尔龙全体骨架,1985年出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诺尔碱矿,体长26米,肩部高6米,抬头高度可达12米,为早白垩纪恐龙,引发现于内蒙古查干诺尔而得名。查干诺尔龙是四足行走的蜥脚类恐龙,以植物为食,是目前亚洲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白垩纪恐龙化石。松花江猛犸象全体骨架:1980年出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煤矿,体长9米,高4.7米,出土时代地层为晚更新纪。松花江猛犸象是体披长毛的古象类,活动于寒冷的草原、雪原地带,是第四纪冰川时代或冰缘环境下生存的珍奇巨兽。这具猛犸象骨骼化石保存完好,发现于距地表39米深的古河床内,是迄今所知最大的猛犸象之一。巴克龙全体骨架:1988年出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盐池,体长7.5米,高3米,出土时代地层为晚白垩纪。巴克龙为蒙古高原特有的一类鸭嘴龙,属于鸟龙属、鸭嘴龙科,两足行走,生活于河湖地带,以植物为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