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宿迁是一座宝地,这里有骆马湖,也有项王故里等。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乾隆行宫,让大家一饱眼福。乾隆行宫,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坐落于宿迁市西北20公里处的古镇皂河。该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23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除了是文物保护单位外也是旅游的好地方哦!简单介绍两个。御碑亭 过禅门进入第一道院落,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御碑亭,平面呈六角形,面积53平方米,十二根朱红抱柱擎托着六角重檐攒尖顶的伞状黄色琉璃瓦屋面。因其为皇家"敕"建,黄色瓦饰,形状如伞,人们又称之为"皇伞"。碑亭正中耸立着一块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镌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内容记叙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庙的原由和修建的经过。碑身的背面刻有乾隆22年第二次下江南时,第一次下榻此处所题写的御笔诗文:"皇考勤民瘼,龙祠建皂河,层甍临耸坝,峻宇镇回涡,毖祀精诚达,安澜永佑歌,彭城将往阅,宿顿此经过,捍御方多事,平成竟若何,所希神贶显,沙刷辑洪波。"碑身、碑帽的两面分别镌刻有乾隆27年、30年、45年、49年下榻此处所题写的御笔诗文。碑座的赑屃兽,卷缩蹲卧,坚实有力。碑帽上缘和碑身四周精雕细刻着生动传神的五爪巨龙,流云袅袅,瑞气千祥,造型精致。整块御碑刻满了乾隆皇帝的圣旨和诗文,飘逸洒脱,端正秀气,国内极为罕见,文物价值甚高。尤其是御碑亭的设计,造型大方,凝重端庄,内外施柱,黄瓦红饰,充分显示了皇家建筑的特点、风格以及独有的高贵气质。特别是"皇伞"的攒尖顶,下端为倒的荷盆,中间六角圆柱上精刻着形象各异的十八罗汉像,顶端放置着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夜明宝珠,使整个御碑亭在第一进院落中耀眼夺目,金碧辉煌。
钟鼓楼 在御碑亭的两旁,建有钟、鼓二楼。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建筑的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筑面积103平方米,重檐歇山卷棚顶,屋面苫盖筒瓦。钟楼内悬挂着嘉庆18年马士魁敬铸的八角铁钟一口,钟重2000多斤。铁钟每只角上铸有八卦图文,钟体上缘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字迹端庄,苍劲有力。鼓楼内,摆放着1.4米直径的大鼓一面,龙铃虎环,鼓声浑厚。乾隆皇帝下榻此庙时,撞钟击鼓,两厢奏乐,以最高礼仪恭迎皇帝的驾临。平日里各殿宇檐角垂挂的风铃,在微风的吹动下发出悦耳的响声,衬托着庙内的晨钟暮鼓,罄声鸟鸣,回荡于殿堂之间,传布于云霄之外,使敕建安澜龙王庙更加威严、雄壮、肃穆和神圣。传说,每当洪水来临之时,龙王庙内钟鼓自鸣,声震数里,及时唤醒人们撤离险境,使百姓免遭洪水之灾。
说道这是不是大家觉得有点迷茫,那是因为亲们没有去过那里,整个乾隆行宫的格局是自南向北,整个建筑群分为六大部分。最南端为古戏楼,该戏楼为清帝驾临时看戏之用,古代文化生活毕竟不甚丰富,皇帝外出有戏看也就是很高的享受了。凡有档次的古建筑群,古戏楼一般是不可或缺的。下面给大家一副图片吧,看看它的整体布局。
@网络营销能力秀@梧桐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