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家乡区县: 贵州省平坝县

 1.地理优势。安顺地处贵州省中偏西南部,是贵州省现有的四个地级城市之一,是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的故乡。东与省会贵阳市、西与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南与黔南州、北与毕节地区分别接壤。是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是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安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左右。安顺属于国家区域经济规划重点发展的“贵阳—遵义—安顺”黔中产业带,是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全省规划的“两横两纵四连线”高等级公路骨架中,有一横一纵两连线贯通安顺境内,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安顺已成为贵州中西部公路交通枢纽。加上纵贯境内的贵(阳)昆(明)铁路和即将建成的隆(昌)百(色)铁路,以及安顺机场经改造后加入西南民用航空网,安顺境内将形成航空、铁路、公路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全市已实现乡乡通公路,市区与各县城之间均为柏油路连接。这种地理上的优势一方面为直接发展文化旅游业、会展业等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地理上的优势,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有利于吸引各种各样的文化人才到安顺来创业,这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间接创造了条件。
2.文化文物资源优势。文化底蕴丰厚,是古代黔中文化的发祥地。安顺有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有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世称“千古之谜”的关岭“红崖天书”;有号称“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蜡染;有近年来发掘出的关岭“中国龙”、“海百合”古生物化石群和平坝恐龙化石群;有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代江南汉族遗风的屯堡文化村落群;有平坝天台山等上百处古遗址、古建筑、摩崖石刻、壁画等人文景观。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市、县文物保护单位86个。这些文化资源是宝贵的历史资源,如果开发挖掘充分,将为安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3.经济后发优势。安顺属于国家区域经济规划重点发展的“贵阳—遵义—安顺”黔中产业带,是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工业城市。同时,安顺是贵州省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文化交流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保护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接纳外来企业投资等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具有较好的形象和广泛影响。目前,正着力于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安顺将成为西部接纳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热点区域。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6亿元,年增长10.98%,实现人均生产总值4026元,年增长9.7%;预计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947元、8580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和15%以上。这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极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推动力。
4.特有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安顺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境内地表峰林、峰丛、石林、石牙、岩溶瀑布、湖、潭、多潮泉、漏斗等随处可见。地下溶洞、暗河、伏流、瀑布、暗潭以及千姿百态的石柱、石笋、石幔、石花等星罗棋布。目前,拥有黄果树、龙宫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夜郎湖、格凸河、花江大峡谷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安顺还有世界罕见的喀斯特洼地群,近年来被国际无线电科联列为筹建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选址之一。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与当地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间风情辉映成趣,构成了开发前景极为可观的文化旅游资源。
5.政策推动和思想统一优势。对新兴产业的思想观念是否统一和是否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末,安顺市委和市政府强化了安顺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在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转换的同时,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市,整合旅游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及时成立了安顺市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及办公室,切实加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从财政划拨100万元作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基金。2006年,省委、省政府把安顺列为贵州省优先发展旅游文化区和贵阳城市经济圈的重要区域,提出支持安顺提速发展和建设百万人口生态文化旅游城市。2006年11月安顺市委二届全会提出:“用两年时间,把安顺建设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深入发掘黔中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战略目标等。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优势。
不仅如此,安顺市先后举办了“黄果树旅游文化理沦研讨会”、“安顺屯堡文化理论研讨会”、“黔中文化理论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推进观念的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大提升了安顺市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力,使政府决策层、理论界和工商界和普通公民对安顺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形成了共识,并进入自觉行动。全市上下对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建设旅游文化大市已经形成普遍共识,从而为安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统一优势。
6.文化产业化活动蓬勃展开,具有了初步发展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安顺市着力挖掘“黔中文化”深厚底蕴,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龙头,精心铸造安顺人文精神,打造安顺文化产业的精品名牌。从2004年开始,安顺市已连续三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通过瀑布节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2001年以来,安顺市大力实施了“四个系列”文化精品,即以构建地方文化知识谱系为总目标的舞台艺术、音像制品、涵盖文艺创作与地方文化整理的“安顺文丛系列”、“安顺艺丛系列”、“安顺舞台系列”、“安顺音像系列”。六年来,创作排演了《金果银瀑》、《山里人的面子》、《屯堡人》、《唐二闹春》等8台大型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并巡回演出,制作出版了《黄果树之声》、《黄果树组歌》、《龙宫情韵》、《屯堡人》、《走进安顺》等音像光碟,出版发行了《王松年画集》、《安顺老房子》、《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安顺屯堡》、《神秀黔中》、《黔中墨韵》等文丛、艺丛,构成了“四个系列”的文化精品。“四个系列”文化精品工程的实施,初步显现了黔中文化知识谱系的轮廓,进一步彰显了黔中文化的丰富内涵,弘扬了多元的安顺文化,逐步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龙头、以文化服务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

(2014-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